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花夔龙纹罐,高19cm,口径15.8cm,足径13.8cm。 罐直口,鼓腹,内圈足。内外施白釉,外饰青花纹样。颈与肩部饰如意头纹。腹部绘2只首尾相连的夔龙衔花纹。近底处绘一周仰莲瓣纹。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宣德时所用青料据明万历时王世懋《窥天外乘》...
翠青釉三系盖罐,高10.4cm,口径9.9cm, 足径14.1cm。 罐直口,扁腹,圈足。肩部有3个环形小系,系下凸起海棠托饰,花瓣上有横线纹。罐里及足内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直口盖合于罐口。此罐制作规整,胎体细腻,釉色青翠。翠青釉瓷器为永乐时所创,传世品极少。
珐花人物纹罐,明,高35cm,口径20cm,足径23cm。 罐圆唇,短颈,丰肩,鼓腹,瘦胫(jìng音敬),近足处外撇。罐身有明显的接痕。通体珐花釉装饰。纹样的安排从上至下共4层,颈部饰朵云纹,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绘仙人楼阁,周围辅以云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内有如意头。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器身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层立体图案,使之既有工整的图案特色,又有传统的绘画效果。 ...
黑陶竹编纹带盖罐 口径 15.2厘米 ,高 26.3厘米 ,崧泽遗址出土。盛贮器。罐的造型最为丰富,大小各有不同。这件黑陶罐由盖和罐身二部分组成,器盖为浅盘形,捉手为圈足形。罐口竖直,口旁有一圈直沿,沿上有4组小孔,每组3孔,共有12个孔,口沿置小孔可能为防止雨水渗入罐内。罐的肩部浑圆丰满,饰刻划的竹编纹,共22个单元,巧妙地串编一体。这种纹饰反映了先民喜欢使用竹编器皿的生活习俗。罐腹中部饰一周锯...
青花缠枝花纹罐,明永乐,高17cm,口径14.4cm,足径9cm。 罐直口,溜肩,鼓腹,小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绘卷草纹,肩、圈足外墙均绘海水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云头含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造型新颖,纹饰繁密,描绘细腻,形制和纹饰均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8.5cm,口径8.8cm,足径12.3cm。 罐广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翠青釉,釉面莹亮润泽,色调清新淡雅,口边和足边积釉处呈青绿色。无款识。 翠青釉是明代永乐时景德镇官窑创烧的一种色泽温润、釉色青翠如嫩竹的青釉,为永乐朝所独有。均造型规整秀美,胎体致密,厚薄适中,通体青釉素裹,不另加装饰,釉面玻璃质感强,釉中隐含密集的小气泡。常见的器物有盖罐、高...
罐高14.5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10.6厘米;胎体轻薄。靠近颈的肩部,有一圈青花连弧纹。自成化起,连弧纹经常出现在明中期的瓷器立件上(参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系该时期的重要纹饰。这条装饰,成化瓷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弘治、正德时期,而在“空白期”及明晚期,这类连弧纹装饰几乎一概不见。 此罐肩部如意纹与胫部螺丝靥形莲瓣纹,系承袭天顺笔意,而颈与腹的纹饰,均以双勾填色绘制,敷色淡雅,且不留...
罐高6.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3厘米;釉汁晶莹、透青,青花翠蓝艳丽,形制规整,胎薄体轻。底为涩胎圈足,胎质洁白细润。 元明时期不少的罐,原本是带盖的。但盖子太容易破损也太容易丢失,古罐缺盖,也就理所当然。有时,罐带盖,反倒有些不合情理不自然。数百年下来,盖子那么完美,尤其是一些珍稀品,要留心,其中多数有诈。然而,老盖子的釉色和胎色,常常同器身的胎釉色调会不一致,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烧造时,盖...
明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制瓷工艺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达到了我国青花瓷器艺术的高峰。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弘治时期处于明代中叶,此期青花在风格上与成化瓷器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但从器型、纹饰看,二者是有区别的。 镇江大市口古井出土2件造型及画面相似的明弘治景德镇窑青花携琴访友图小罐(见图)。罐口径4.2厘...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元,通高30.5cm,口径17.5cm,足径14.7cm.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盖为后配,拱顶出沿大于器口,盖顶置菠萝形抓钮及三个环状系。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蓝中泛青,盖面饰不规则的红斑纹。足底无釉,胎呈铁褐色,足底粘有釉斑。 此器造型浑厚,釉色纯净明丽,堪称元代钧窑瓷器中难得的造型完整之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金—元,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似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别致新颖。
定窑白釉刻划花卉纹罐,元,高30.5cm,口径17.2cm,底径13cm.故宫博物院藏。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体施白釉。腹部刻划花卉纹。
堆塑罐是汉、六朝时期一种独特的随葬品,一般认为它是由汉代时期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流行于东吴至西晋。汉代时期的五联罐在罐肩的四周有四个小罐,罐的上部刻有弦纹以及少量的动物,东吴时四小罐变小,其周围出现楼阁建筑、仙人、动物等。西晋时四小罐被亭台楼阁、人像动物所淹没,并出现龟趺碑铭。从目前发表的有关资料来看,堆塑罐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 三国吴时期的堆塑罐装饰题材有建筑...
钧窑天蓝釉罐,元—明初,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高28cm,口径22.3cm,足径18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5个纹样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