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隋,高17.7cm,口径9.6cm,底径9cm。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鼓腹,平底微外撇。肩部对称置四个双股泥条制成的系,四系之间塑贴团花纹样。其下饰凸起的弦纹。腹上部塑贴团花、草叶、团龙、兽面等间隔排列的四种纹样。其下饰一条凸起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灰白色胎,胎体厚重结实。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罐下部有泪痕状釉垂至器足。釉色淡青泛黄,积釉处呈青褐色。釉的玻璃质感较...
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北朝,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实足,底略内凹。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覆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于八等分处各施绿彩一道,下部露胎。 此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是佛教艺术...
11月21日,金陵晚报刊登了雨花石产地南京六合出土“金陵第一神罐”的新闻。12月7日,当地又传来消息,六 合市民杨先生和几个石友在六合区马鞍街道一个废弃的砂矿找雨花石时,无意中在悬崖边发现一个裸露的铁疙瘩,竟然是一个更大的“金陵神罐”。 据了解,由于神罐体积大,杨先生他们花钱雇来一辆大吊车,5个朋友花了4个多小时,才将其运到山脚下。 在杨先生家的院子里,赶来看热闹的村民发现,这个神罐与上个月六...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口径12.3㎝,足径14㎝。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青釉印花双系罐,西晋,高16cm,口径17cm,足径15.6cm。 罐口内敛,两面各置一绳状耳,圆肩,硕腹,近底内收,实足外撇,平底。通体施青釉。以模印横竖网纹装饰。 网纹又称网格纹、方格纹,是陶瓷装饰的原始纹样之一。网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是史前新石器时代渔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审美意识上的反映。东汉至六朝前期的青瓷上,网纹盛行。东晋以后网纹不再流行。明清瓷器上作为边饰,网纹偶有出现...
青釉堆塑五联瓷罐,东汉,高46.5cm,口径6.4cm,底径16.5cm。 五联罐主体为三节葫芦形。施青釉至腹部,其下流釉数道。上腹为两节葫芦形,周围堆塑四个小罐。束腰处塑贴熊、龟和蜥蜴等。下腹有4道弦纹。胫部渐收,平底。 五联罐始烧于东汉,多出土于江南地区,是随葬用的冥器。早期器形简单,很少见有堆塑。后来,装饰日渐繁复,堆塑很多人物、动物。到了西晋演变成谷仓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
青釉双系罐,高23.8cm,口径21.4cm,底径13.7cm。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装饰。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釉面莹润光洁,纹饰简练。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周,高13.1cm,口径8.4cm,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西周时原始青瓷的...
原始瓷刻竖条纹双系罐,战国,高14cm,口径8.8cm,足径12.2cm。 罐圆口,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双系,每个系均由两个互相粘连的桥形纽组成。胎色黄白,仅在肩部有极薄的黄釉,肩部以下刻一周竖条纹。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生产范围,都是前代所...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西汉,高31.5cm,口径8.3cm,足径16.5cm。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
原始瓷双系罐,东汉,高22.5cm,口径10.4cm。 罐敛口,平沿,上腹鼓出,下部斜收成平底。肩两侧安兽面纹套环双系,其上平贴卷曲状兽角,以贴、划花纹作装饰。上腹部凸起宽弦纹3道,将纹饰分为两层,上层为五、六头一体羽冠飞鸟4组,前后两面鸟纹之间划虎头纹,下层是三头一体羽冠飞鸟6组。罐体施青釉,腹下部无釉,呈红色。 此罐器型规整,刻划纹饰清晰,时代特点突出,为东汉原始青瓷的上品。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cm,口径19.5cm,底径10.5cm。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
灰陶刻划三角纹双系罐,商,高14.5cm,口径10.1cm,足径9.4cm。 罐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圈足外撇,底部微向外凸。腹部对称置双系,系中间有一小圆孔。腹部刻划正反三角纹饰。 此罐造型古朴,装饰简练,堪称商代灰陶中的典型作品。 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灰陶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商代有较大发展,...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