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白釉兔系罐,唐,口径10.5cm,底径10.3cm,高17cm。 罐撇口、短颈,丰肩、圆腹。通体施白釉,近底足处素面无釉。肩部置兔形双系,可穿绳索以便提携。 唐代白瓷生产在中国北方发展迅速,与南方的青瓷生产遥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此件器物以兔的形像做双系装饰,不事张扬,又令整个器形顿显生动,于平淡中见巧思,可谓匠心独运。
青釉夹耳盖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附平顶直口圆盖。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 此罐是广州石马村南汉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显得新颖别致。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板片,罐盖扣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板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或插棍作轴,另一...
定窑白釉双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径8.3cm,足径11cm。 罐口外撇,短颈,溜肩,直腹,浅圈足。器里外施白釉,圈足无釉。颈下凸起弦纹一道,肩部刻划弦纹二道,两侧各塑贴一兽面衔环耳。 此罐釉色洁白纯正,造型虽小,但端庄气派,双耳设计尤为精巧,犀利的刀工将青面獠牙的瑞兽刻画得极为生动。显示出皇家用瓷风度,是五代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窑的烧造于晚唐相近,这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
定窑白釉刻划花莲瓣纹“官”字款盖罐,五代,高6.7cm,口径5cm,足径4.9cm.故宫博物院藏。 罐敛口,鼓腹,圈足,顶带钮盖。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及盖面刻划莲瓣纹,底有“官”字刻款。 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造型比晚唐增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并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花纹。刻花和划花是在半干的坯体表面分别以竹、木、铁质的刀具或锥子、篦子,雕刻或浅划出图案花纹,然后再施釉装烧。就装饰效果而言,刻...
花瓷罐,唐,高21.2cm,口径7.9cm,底径9.1cm。 罐撇口,短颈,溜肩,腹略鼓,腹下收敛,近底处深刻弦纹一道并微撇,平底。通体施黑褐色釉,施釉不到底。罐身饰以3个连续的蓝色大斑块。 此罐釉色乌亮,衬托着天蓝色不规则大片叶状块斑,鲜明活泼,类似这样完整的器形,在同类作品中较为少见,系河南鲁山窑所产花瓷中的精品。 花釉瓷在古代文献中称“花瓷”,是唐代瓷器工艺的新创造,烧造花釉瓷器的窑址...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 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四系。通体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
青釉四足罐,唐,高7.8cm,口径4cm,足距6.3cm。 罐直口,丰肩,直腹,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自肩至底凸起四个条形装饰,下接四兽足。胎体厚重,露胎处呈灰白色。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淡青。 此罐造型规整,釉面匀净。其四个条形装饰及兽足是越窑青瓷中少见的装饰手法。 在唐代,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其中的代表是越窑。其历时悠久,在唐代为全国之冠。越窑的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
三彩盖罐,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
花瓷双系罐,高19.9cm,口径7.4cm,底径10.7cm。 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邢窑白釉罐,唐,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胎、釉洁白细腻。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使用的极其广泛...
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 10年前,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伦敦拍出2.3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也使得元青花这一世所罕见的珍品,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顶级藏品。 今天,在北京翰海2015秋季拍卖会预展现场,也有一件“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吸引了众多藏家的目光。这件大罐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
这只明弘治青花折枝果小口罐,高7.5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4.8厘米;唇口、短颈、圆腹、浅圈足,造型浑圆。器内满釉,器身罩釉露胎较高,胫部处遗有的指印痕清晰、自然。这类制式的小口罐,在明代罐式中并不多见,其用途亦无文字的记述,估计作文玩或插小花之用。 腹主纹绘折技果,由于不事雕琢的写意笔法,画面有一种浑然天真、大拙为巧的气息。底部涩胎光洁,并泛有从胎骨中汲出的铁质斑点。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径9.7cm,底径15.2cm。 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纹。 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古朴。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