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磁州窑黑彩人物双兔纹罐,元,口径14.6cm,底径16.6cm,高27.4cm。 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图案层次分明,颇为繁复。由上而下共有6层装饰。近口沿处为缠枝菊纹,其下依次绘波浪纹、花卉纹、几何纹等,近底足处亦绘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人物、双兔纹,一面绘二位仙女、侍女模样的人物。另一面绘白兔二只,形态各异。 磁州窑作为宋元时期北方著名民窑,其产品格调朴拙,画面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
青花鱼莲纹罐,元,高31cm,口径21cm,足径20.3cm。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宽圈足。砂底上有不规则的 釉斑。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海水浪花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莲池鱼藻纹,近足处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青花罐以写实手法描绘鲭、鲌、鲤、鳜四条鱼游弋在莲花水池中,青花发色浓艳,使人赏心悦目。绘有鱼莲纹的元代青花罐,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出光美术馆、土耳其托普卡匹•撒...
图1 图2 图1所示是一只明代青花牡丹纹罐,高32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12厘米;糙口沿,缺失帽式套形盖;肩饰二细夹一宽带弦纹,其下饰云头纹一周。正面主体绘牡丹一株,两朵大牡丹盛开,上部还有一花蕾。背面可见很美的冰纹开片,其右上方还有一朵花蕾从主枝绕来;下部近底饰一周变形蕉叶纹。罐内施白釉,可见接胎痕,外底(图2)内亦施白釉,底沿露胎,胎细密坚实。从其造型制式、青花呈色、装饰绘图等几个...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元,通高6.5cm,口径5.5cm,足径6cm.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黑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 此罐形体较小,应为蟋蟀罐。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 这种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黄,黑花发褐,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那样强烈。
明正统青花如意纹大口小罐(见图),高6.9厘米、7.1厘米、5.2厘米。造型呈口大足小。足为涩胎,平底内凹,质灰白。通体以简笔如意云纹为饰,青花发色浓淡不一,浅者蓝中泛灰,深者青中透黑。纹饰、造型,颇有元代青花罐之貌,很容易被人误断。然而,同元青花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内口的边沿处,加设有一道青花弦纹线,而此条弦线,属正统至弘治时的装饰风格。 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5—1464),由于官窑基本...
此罐高11.9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5.6厘米。腹部的吊脚“壬”字形云纹及肩部“王”字形云纹,较成化的制法又有进一步变化,其云纹的中部,均作四棱出戟式,使图案更具装饰效果。青花呈浓蓝色,笔道中带浓重铁锈斑。胎薄质坚,制作工整,造型端庄。 正德青花用平等青,后期使用回青料配石子青。一朝制瓷数量不多,但作品的质量很高,故其用笔细致、器型规整之程度,往往较前朝弘治及后代嘉靖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罐高16.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4.5厘米;器身施亮青釉,釉面平滑、晶莹。主题纹饰为鲭、鲌、鲤、鳜四种鱼,取谐音“清白廉洁”之意。四周辅以水藻、蟹、虾等水生动、植物。用笔细腻、构图饱满,画面具有大富大贵气派。然而,能享受到鱼、虾、蟹等口福的,多是些做官的。换言之,当了官,才会有此等福分。 圈足,胎骨质白、缜密、坚细。釉底内落青花双圈树叶形图记款。底部的釉面上,有较多针孔状小棕眼。棕眼,细...
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金,通高9cm,口径6.2cm,足径4.8cm. 罐敛口、鼓腹,圈足。状如鸡心,故名“鸡心罐”。 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钮。外施天蓝色釉,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传统钧瓷釉色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不胜枚举;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钧瓷通常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
罐通高14.7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厘米。人物头部的头发似一根长辫子,有的往上翘,有的呈水平方向,且不像前朝那么弯弯曲曲、而是比较直,甚至像一根棍子,这是弘治民窑人物纹的独特之处。此外,构图疏简,画面空旷有幽深之感;白釉与青花反差强烈,有明显的视觉对比效果,均具弘治瓷风貌。 肩部的变形莲瓣纹,为成弘民窑瓷器上的重要边饰。胫部的简化莲瓣纹,始自弘治,沿用至嘉靖时期。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 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以这...
琉璃厂窑黑釉凸龙盖罐,宋,高21.5cm,口径12.5cm,足径9.2cm。 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五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 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绞胎罐,宋,高9cm,口径3.6cm,足径5.1cm. 罐小口,丰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两色泥料揉绞出有如羽毛样花纹,新颖奇特。 此罐花纹与修武窑所出标本极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窑也很常见,因此推断此罐可能为修武窑制品。 绞胎工艺始于唐代,借鉴漆器犀毗工艺,以不同颜色的胎土绞成各种图案,如羽毛纹、树叶纹、木纹、云朵纹等。由于绞胎工艺复杂,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
1月4日下午,市民黄先生将自己收藏二十多年的战国印纹陶罐捐赠给市博物馆。 家住中驰湖滨的黄先生,先后在北京、西安、新疆、河南等地做过生意, 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爱上了古玩收藏,最喜欢收藏陶瓷器具,“每到一个地方, 第一个要跑的就是古玩市场”。 二十多年前,黄先生到了河北某地一个古玩市场,看到这件印纹陶罐后,感觉应该是一件“老东西”,怕自己看不准,他打电话给一名内行的朋友,两人讨论后,认定这是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