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五代(907-960) 高8.4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8.6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折沿,深腹,圈足外撇。裹足垫烧,底部有五个条形支烧痕。内口沿刻凹弦纹一周,内心刻划一对首尾相逐的鹦鹉,构成团形图案。釉色青绿,莹润似玉。出土时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图注壶放置在碗内。
五代(907-960) 通高8.4厘米。托高8.1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5厘米,杯高4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盏荷花形,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一圈支烧痕。托盘荷叶形,内起托座,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托盘内刻划花卉和小蜜蜂。盏托施青釉,釉质纯净,色调青翠,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是五代越窑秘色瓷...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连接公众,实现文化惠民,5月18日,在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正式开启“上林讲坛”,首期邀请到谢纯龙先生为大家讲述唐代的越窑青瓷。 谢纯龙,原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慈溪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浙江省“文物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获得者。自1981年起,长期从事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公众,先后参与慈溪市域内各青瓷窑址的调查...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罗湖师秘色木宛”匣钵 有关于上林湖,最近的几次“刷屏”时间都停留在2017年。 2017年2月25日,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成果: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后司岙窑址作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
烧造秘色瓷的瓷质匣钵上出土“秘色”字样。 慈溪上林湖越窑又有新发现,出土窑址上首次出现“秘色”字样 要说这几年瓷窑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上林湖”算得上是青瓷界的网红了。 前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钱报记者曾连续做过专题报道。 我们以为只存在文人诗词里对于秘色瓷的描述“千峰翠色”、“凉露浸衣”之绿,有了明确的证据,并解决了两大千年悬...
中国古陶瓷器的底足,随着时代的变化,窑口互相借鉴传承,陶瓷器圈足形状也有相应变化。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足有玉璧底、圈足底、卧足底、外卷八字足等,折射出圈足发展变化的历史,且越窑瓷器圈足的变化,在中国陶瓷器底足变化发展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图1为唐代越窑青黄釉玉璧底碗标本,唐代越窑器有发色湖水绿的、艾青色的,也有这种青黄釉色的。此玉璧底的形状因像战国、汉代的玉璧而得名。这样做的底...
唐 酒具 浙江省宁波市和义路出土 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 唐人常用碗饮酒。一般说,碗可饮酒,亦可饮茶,凡有酒或茶的标识,即可定其为酒具或茶具。一些长期使用过的茶碗往往留有茶痕或有茶匙搅动后形成的环形擦痕,比较容易识别。这件青瓷碗,形制与中唐敞口浅底碗已有明显差别,其圈足已加高并外撇,腹部较深,应为晚唐饮酒用具。
唐 酒具 1974年浙江省宁波市出土 高22.6厘米、口径10.2厘米 器喇叭形口,长颈,短流,腹部作瓜棱形。 执壶是中晚唐时越窑顺应社会生活需要制作的器型。据唐人记载,它的名称应作“注子”。 汉晋以来,文人作赋、写诗称颂酒德,而尤以唐人为多,于是饮酒成为一种“雅道”,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而青瓷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为酒具作为雅器提供了条件,即酒注、酒杯大量出现。开元...
唐 盛器 1957年浙江省余姚县在出土 高30.5厘米 口径19.3厘米 该器黄釉,腹上刻有“大中四年”和姓氏等内容共43字。此器自名为罂,即瓶。唐代青瓷以越窑水平为高,被称之为“如冰似雪”,排在各窑之首。越窑在今浙江省慈误县上林湖一带,产品种类多,胎质细密,釉色均匀,青翠润泽,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还有印花、刻花等。越窑青瓷多有外销,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此...
该器高3.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7.5厘米。青釉,厚底露胎,壁腹斜直,薄唇,外侧壁腹上部刻划有二道直线匝纹,于口唇处着四组对称褐色斑点。口沿外缘做工规整,宽为0.5厘米细边,与器物壁腹的上部二道匝线构成上下呼应,使其显得既稳重简约又轻巧大方。外底为平底(图2),露胎,其上有明显轮制旋纹,并有清晰自然的朱红色扁圆形泥点托珠垫烧痕。器的内底亦有四颗扁圆形托珠垫隔痕迹,表明该器物是采用泥点托珠垫...
古瓷都上林湖滨湖地区,在晚唐以前为余姚县辖区,晚唐时代划归慈溪县,五代时又划归余姚;而余姚县古代是隶属越州管辖的,故名。越窑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迄今发现的越窑窑址有700多处,分布在今浙江东部的宁波、绍兴地区。主要集中在甬江流域的慈溪、余姚、鄞县、奉化,浦阳江流域的诸暨,曹娥江流域的上虞、绍兴一带。以鳌唇山东晋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其中仅上虞和慈溪两地就有600多处窑址。慈溪...
南京系六朝古都,六朝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其都城都在建业 今南京 .六朝青瓷是当时烧制于江南地区的青瓷器,以浙江越窑为最美。青瓷虎子是这一时期墓中的随葬品之一,东吴、西晋时的虎子外表浮雕装饰较多;而东晋和南朝的虎子基本上就没有装饰了。 笔者收藏一件东吴越窑青瓷虎子,全长22.9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造型写实生动,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器物为蚕茧形,头上堆塑刻画成虎头状,圆口方唇...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 公元907 960年 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
埙属吹孔气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它可能来源于古代先民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以后有了制陶工艺,石器工具逐步被陶器工具代替,石流星逐步发展衍变为陶埙。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山西万荣县、甘肃玉门火烧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经考古测定距今均有7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产物...
名称:越窑黑褐釉印纹罐 陶瓷造型: 罐 年代:汉代 品种: 黑瓷 产地: 越窑青瓷 规格:高23.3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16厘米。 简介:直口,双肩,肩以下渐收,平底。器身饰有三角形纹,器施黑褐釉,不及底,胎质灰黑。此罐的装饰技法、造型艺术有原始瓷器和印纹陶的遗风,展示出柬时期瓷器的烧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罐为中国早期的成熟的瓷器,在当时常与青釉器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