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是南海最大沿岸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一条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越窑青瓷就从海上丝路起点之一的明州港(今宁波)出发至广州,再由广州远销世界各地。因此,近些年的考古工作中,在台湾澎湖、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都发现了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尤其是神秘的“秘色瓷”,不断引发人们的关注。 ...
越窑青瓷蟾滴 约北宋时期 越窑青瓷蟾滴,原称“三足蟾蜍水盂”或“三足蟾蜍形带托盘青瓷水盂”,为1983年12月10日出土于浙江省慈溪市彭东乡寺龙桥头泥沙中。全器十分完整,通高6.7厘米,系在荷叶形托盘中,上置蟾蜍形水盂组合而成。淡灰胎,质细腻,通体施湖绿色薄釉,滋润光亮,局部表微泐,足面依稀见有支钉痕。从其轻盈端巧的器型特点来看,当属文房用具。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蟾滴、龟滴,由来...
青瓷是中国陶瓷家族中最大的一支,中国陶瓷最早就是从青瓷开始的,早在商代就有了原始的青瓷。 早期人们对瓷器色彩的追求是被动的,还不能主动地对烧造色彩进行掌控,所以只在偶然的情况下瓷器才呈现出青色。不过这种青色与后世青瓷的青色有天壤之别,有的时候呈现黄色,有时候呈现褐色,有的时候只是闪着一点儿青。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烧造的青瓷就非常完美了。越窑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出...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始见“越窑”之名,但越窑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瓷窑体系,不仅是汉六朝中国南北瓷业之翘楚,亦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魁首。越窑是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宋以前瓷窑的统称。 根据考古调查,上林湖东汉、三国时期的瓷窑址有11处,这表明自东汉时期起,遗址区域内的居民已经开始从事青瓷烧造。唐代上林湖越窑进...
越窑青瓷蟾滴,原称“三足蟾蜍水盂”或“三足蟾蜍形带托盘青瓷水盂”,为1983年12月10日出土于浙江省慈溪市彭东乡寺龙桥头泥沙中。全器十分完整,通高6.7厘米,系在荷叶形托盘中,上置蟾蜍形水盂组合而成。淡灰胎,质细腻,通体施湖绿色薄釉,滋润光亮,局部表微泐,足面依稀见有支钉痕。从其轻盈端巧的器型特点来看,当属文房用具。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
唐代青瓷,以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在各大窑系中名列榜首。越窑中心窑场在浙江上林湖地区(以前属余姚县,现在属慈溪县管辖)。根据考古调查发现窑址达100多处。在宁波的东钱湖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越窑青瓷的窑群。越窑生产主要集中在余姚、慈溪、上虞、宁波、鄞县、绍兴、临海、黄岩、象山等地。这些地区古属越州,故称越窑青瓷。越州地区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可能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早在商周已开始生产原始青瓷,春...
7月12日,浙江大学文博系研究团队对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本体状况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遗产点(宁波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一直是慈溪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日前,作为保护工作重要一环的遗产监测预警项目也被正式提上日程。 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即将开展的上林湖窑址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慈溪市文管办领导向研究团队介绍了荷花芯...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
由安吉生态博物馆、绍兴柯桥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清水出芙蓉——越窑青瓷精品展”于6月10日在安吉生态博物馆开展。 越窑青瓷于东汉时期烧制成功,在东汉至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清水出芙蓉——越窑青瓷精品展”由“越窑青瓷的源流与发展”、“越窑青瓷风格”、“越窑青瓷析赏”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对越窑青瓷的起源、各历史阶段的特色、发展情况及析赏八要素进行介绍...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越窑瓷器的主要助熔剂是氧化钙,属于石灰釉。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釉层薄的特点。其釉的厚度仅为0.2毫米——0.4毫米。虽然越窑瓷釉以青釉为主,但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瓷釉的色泽也有不同。唐代早期,釉色有青灰、青黄、淡青几种,釉层较薄,施釉不均匀,光泽度不高。唐代中期,以青色釉,釉层均匀,不见以前的淡青色釉,釉层均匀,光泽度较高。唐代晚期釉色以青黄、青灰、青泛黄为主,还有少量的青、青绿色釉。此时...
北宋 越窑青瓷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 越窑瓷器以其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凝厚,手感滋润,而为人们所喜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胎土的淘洗与炼制有很大的关系。唐代早期对胎泥的炼制不够精细,在瓷胎中常有沙粒,故呈现出器表不光洁,有小气孔和分层现象。唐代中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升,此时的胎泥炼制十分精细,故呈现胎体细腻紧密,器表光滑的特色。北宋晚期随着越窑烧造技术的退步,其胎土在粉碎、淘洗、陈腐等过程中的不细致...
中国古代文献中,“秘色瓷”以“千峰翠色”的独具魅力引人遐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世人甚至难以一睹其神秘的尊容。 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前不久,考古研究人员完成了对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窑址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不仅出土了珍贵的“秘色瓷”,也首次发现了大规模越窑作坊遗迹。 首度发现大规模越窑作坊遗址 荷花芯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的西南岸边,是上林湖地区较具有代表性的唐宋时...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是传世唐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它高10.8厘米,口纵23.3厘米,口横32.2厘米,足径11.4厘米,器型硕大丰满,在同类器物中实属罕见。碗的口沿作四楞花瓣形状,俯视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全器施釉均匀,青中闪黄,色泽柔和。圈足内外施釉,内腹底有16个支烧痕,露胎处呈灰白色,略泛氧化的储红色。此碗不仅润泽如玉,而且器型规整,反映了唐代越窑制品的高度水平。 唐代瓷器的形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