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画院院士杨之光老师题写茶名 觉醒大和尚为“品味班章”加持题写茶名觉醒大和尚为“品味班章”加持题写茶名 老班章古树普洱茶以其悠远怡人的茶香,沁人心脾的冰糖甜,舌底鸣泉般的生津感受,特别是其独特的霸道茶气可以通透全身毛孔,让无数茶客趋之若鹜。一直以来,老班章古树茶都是作为拼配茶中最重要的调味品,往往不到百分之十的参入就可完全改变一饼茶的风格和命运。而每年不到二十吨的老班章古树茶近年价格飞...
3月28日,由苏州博物馆和中国茶叶博物馆问山茶友会联合主办的“衡山紫瀑”主题茶会在苏博紫藤园如期举行。 上午九点,苏州博物馆爱好茶艺和吴文化的会员们,以及茶友会的诸位友人依次入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兴致盎然地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庭院水景台上特别布置的精美茶席,引得来宾纷纷拍照留念。参观结束后即进入活动的第二环节:止语茶会。诸位客人来到紫藤园内,园内紫藤花盛开,茶艺师布置好茶席,依次冲泡洞庭碧螺...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日前,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中国茶叶博物馆一馆两区迎来首批体验者,他们来自千里之外的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是初二年级6个班200余名游学娃。 师生们称这次游学为诗画江南之旅,杭州两天、江苏两天。游学之旅的首站是杭州西湖和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在双峰馆区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茶的历史、茶的种类与产区分布,还能领略风格各异的茶具文化和茶俗风情;而在龙井馆区,深入浅出地了解...
茶叶末釉铺首耳炉,清咸丰,高13cm,口径19.8cm,足径13.5cm。 炉撇口,鼓腹,圈足。腹上部置对称铺首耳。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署金彩篆书“大清咸丰年制”三行六字款。 “茶叶末釉”是厂官釉的一种,这个仿铜器制作的瓷炉釉面润泽,古意盎然。
宜兴窑“阿曼陀室”款紫砂描金山水纹茶壶,清嘉庆,通高9.7cm,口径6cm,足径9.7cm。 壶圆腹,圈足,短流,曲柄有鋬。壶腹一面描金绘林石凉亭,上书“两峰插云”四字,另一面则描金篆书“生平爱茗饮”。壶盖描金绘流云纹。外底戳印篆书“阿曼陀室”双行四字款。 壶的胎质细腻,呈紫褐色。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壶是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书画家陈曼生(1768—1822年)合作制作的紫...
宜兴窑紫砂芦雁纹六方茶叶罐,清乾隆, 高16.2cm,口径4cm,足径4.7cm。 罐六方形,小口,折肩,六方足。盖、钮皆带六棱。朱红色砂泥。腹六面绘通景芦雁纹,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芦苇在微风中摇弋,一群大雁飞临水面,分别作飞、鸣、食、宿状。整幅画面用细润的泥浆堆绘而成,画面微微凸起,富有立体感。 芦雁纹是中国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宋徽宗时期就有芦雁纹的宫廷绘画,明清时被大量地运用在工艺美术的...
来自甘肃、广西、青海、内蒙古等中国西部八省区古丝绸之路上的328件精品文物日前亮相甘肃省博物馆,并配以场景、辅助展板及其文字说明,展示茶马古道的发轫、发展和繁荣的过程。 此次“茶马古道展”由甘肃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西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八家省级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包括“半月地带·早期文明”“通达陆海·汉唐古道”“茶马互市·茶风...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清乾隆,通高15.9cm,口径6cm,足径6.2cm。 茶壶四方形。壶盖隆起三层台形,置宝珠形纽。壶身一侧置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方足微外撇。壶内壁施白釉,外壁黄色粉彩轧道上绘折枝莲纹,四面各有椭圆形开光,前后二开光内分别绘折枝牡丹和折枝梅花,左右二开光内绘山水楼阁图,分别题有“峰黛疑灵鹫,波光是若耶”、“漫步天街草,闲探上苑花”的诗句。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蓝料彩篆...
宜兴窑紫砂泥绘烹茶图六方茶壶,清乾隆,通高16.5cm,口径4cm,足径4.3cm。 壶呈六方形,小口出唇边,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壶腹两面有委角长圆形开光,一面开光内印刻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云:“溪烟山雨相空蒙,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冷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另...
图为游客参观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 昨(27)日,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该博物馆位于蒙顶山山脚蒙顶山旅游广场内,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有关茶文化历史的博物馆。 整个博物馆陈列以“天下蒙茶”为基本线索,再现蒙顶山茶发展历史,突出蒙顶山是世界人工植茶第一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和蒙顶山茶的历史地位,全面阐释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源流,从而折射出中华茶文化的博大...
紫砂御题诗梅花纹茶叶罐,清乾隆,高15.5cm,口径4cm,足径4.8cm。 罐圆口,短颈,长圆腹,圈足。圆形盖,珠钮。浅黄色砂泥。腹一面为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九)。另一面用细泥堆绘梅花图:湖石缝隙间老梅斜出,花满枝头,或盛开,或含苞。 七言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曾被广泛地应用于乾隆御制茶具的装饰上,不仅局限于紫砂器,景...
紫砂描金御题诗烹茶图壶,清乾隆,高15.8cm,口径5cm,足径5.9cm。 壶圆筒形,口出唇边,短颈,长柄,曲流,圈足。圆盖鼓起,有圆形钮。通体在黄粉色的砂泥上施朱红色陶衣,从其班驳的磨损处可见点点粉色胎泥。壶腹一面刻描金乾隆帝御题《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七言诗:“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做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宜兴窑紫砂泥绘人物纹诗句茶壶,清乾隆,高12.5cm,口径5cm,足径9.5cm。 壶口微撇,粗颈,硕腹,阔平底,弯流,螭龙形长柄,圆盖,圆钮。腹部两面长方形委角开光内一面堆绘乾隆帝御题诗《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节选,原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休惭昔,歌泳羶芗亦赖前。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法宝僧庵慎弆全。”此诗为乾隆十...
记者从河南省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市一座中晚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日前被专家认定为国内首个再现中国“茶圣”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 这件被专家命名为“陆羽煮茶图”的唐三彩,施黄褐釉和绿釉,粉红色胎,右侧为一坐俑,左侧一风炉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于一个长方形底板上。坐俑高约11厘米,头裹绿釉襥头,身着一件窄袖圆领长衫,端坐于一亚腰形圆...
甘肃省博物馆23日披露,来自甘肃、广西、青海、内蒙古等中国西部八省区古丝绸之路上的328件精品文物日前亮相甘肃省博物馆,并配以场景和辅助展板及其文字说明,展示茶马古道的发轫,发展和繁荣的过程。 《茶马古道》展由甘肃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西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八家省级博物馆联合举办。 展览包括半月地带·早期文明;通达陆海·汉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