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 话说魏晋时代,人们崇尚美男子。那时的美男子,须得性情狂放、会写文章,所以像何晏、嵇康、潘岳、王衍等人,个个都是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其中潘岳最为漂亮。术中心- 潘岳就是潘安(字安仁),此人的名气好大,老百姓形容男子之美,就说 “长得像潘安一样”;戏文中说“潘安貌”,使潘安成为美男子的代称。当时美男子的具体标准是:身材修长,皮肤白皙,宽袍大袖,大碗喝酒。 这后两条,讲的是男子的风...
罐高17厘米。康熙早期,青花以浙料为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灰暗。康熙中期,部分使用云南产的珠明料。珠明料的色调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宝石蓝之美,鲜蓝而不火气。康熙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人们常把康熙青花誉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是因为在康熙青花上大抵会出现“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这五种不同深浅的色阶。古籍上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
采薇图 (国画) 27.2×90.5厘米 (宋)李唐 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1066—约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李唐主要活动于北宋赵佶、南宋赵构时代,是两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官场活动家。在人物画创作上,他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图》《教子图》《长夏江寺图》等,其中《采薇图》最为有名,大约属李唐的晚年作品。 ...
北京时间7月8日晚,波兰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现场传来消息: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通过审核。 消息传来,鼓浪屿上的原住民欢欣鼓舞,用快闪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喜悦,这颗经过岁月沉淀的文化“明珠”终于得到了世界认可! 鼓浪屿原住民曾文心感慨地说:“申遗当然是个好事情,这样鼓浪屿在世界上的国际知名度也就高起来了,我们还是愿意让大家看到鼓浪屿美的一面。” “...
80年前的今天,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声,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7月1日至7月7日,南京一群高校学子在南京开展了名为“寻访民间抗战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暑期实践活动。 驳壳枪、纪念碑设计图、抗战报纸……一件件抗战文物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在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秦淮区悦华安养院等地,他们通过寻访抗战军民、参观抗战文物、纪念馆,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同时还是文物大市,文物数量多、影响大。全市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382处,其中三孔、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保247处、市保378处,登录可移动文物130万件。这些文物里的故事,反映出济宁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进不息的精神和无穷无尽的创造...
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100件来自大英博物馆的无价之宝,纵横200万年,横跨5大洲,正在上海展出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人气爆棚,受到观众热捧。 6月30日晚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博士走进上海交大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为大家深度解读这场珍贵的文物展。 贝琳达·克里勒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
安徽黄山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独树一帜,其上装饰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皆古朴传神,亦名气远播。安徽博物院就收藏有一对人物故事纹梁柁,其雕刻细致,画面生动,极富艺术魅力。何为梁柁?它是徽派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常见于梁、枋之上,起向上承托的作用。梁柁体积一般较大,因此成为人们雕刻装饰的对象,常常在其正面和背面浮雕刻画一幕幕生动的蔓草花卉、吉兽动物、戏剧故事、神仙人物等场景。这对清代元宝形梁柁,长75厘米,宽4...
第一套人民币中,面值“拾圆”的纸币中间图案(见图)为工人和农民像,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吊带裤,肩扛大榔头;工人旁边是农民,头戴竹斗笠,手拿锄头。这是第一次在人民币上出现的人物泵型模特,其中工人人物原型是现住上海徐汇区的离休干部杨琦。农民人物原型是杨琦同一单位的同事叫瞿英。 1947年10月2日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成立中央银行并发行统一的货币,并再建议中央用“中国人...
这是青花瓷中的“曲园酒楼”款识(见图)。 曲园酒楼于清光绪年间(约1890年)创建于湖南长沙。1949年进京前,曲园酒楼就是名震三湘四水的名字号。最初酒楼开在一家黄氏的花园里,园内曲径绕塘故名曲园,扶疏之趣。曲园店主黄翰林,以“以文促商”为治店理念。隔三差五地常邀当地文人、墨客、书画家吟诗作赋或即席挥毫。 有一位名士以“曲园”为题留下三副嵌字联,分别是“古城之曲,因地为园”、“一丘藏曲...
朱叶菲在工作间修复挖掘出来的陶器 进入梅雨季节后,莫角山四周进入了高柳新蝉,熏风微雨的初夏。这个季节,让原本忙忙碌碌的考古工作,一下子放缓了脚步。在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的小院里,穿着雨靴的年轻人在水龙头下冲刷着脚上的泥泞。 周末的一场大雨,把他们挖好的探方(在考古学中,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变为汪洋。“一开始下雨,我们就去采样了...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博物馆将由7月至12月期间在澳门博物馆举行“留声话当年--讲故事活动”,届时将邀请专家人士以轻松趣谈的方式,向公众及游客讲述与澳门历史古迹相关的小故事。 澳门拥有数百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不少旧建筑物及街道充满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留声话当年--讲故事活动”将于7月、9月和11月逢星期六进行,10月及12月逢星期三进行,8月暑假期间则为8月2日、19日、26日及30日。每...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窗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3年前的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 3年后的2017年6月22日,“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在西子湖畔、玉皇山脚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华丽启幕,展览将进行至9月2...
5月去四川李庄参加李济考古奖学金的一次活动,遇到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公众考古的硕士生,叫申珅,谈到考古进学校有说不完的话。后来才知道,她是许卫红的女儿,也是许卫红的崇拜者。每次许卫红到北京,都会被女儿请到不同的学校讲讲秦俑,讲讲亲历的考古发掘。 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启动第三次发掘,许卫红是现场发掘的执行领队。她写了一本《说说秦俑那些事》,用通俗、生动又精准专业的语言记录第三次发掘一号坑...
读了《中国文物报》2017年2月24日4版刊载的《凡事不要凭表面现象下结论——读名画〈西门与佩罗〉》一文后,我想说说“文博人要努力破译、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个话题。 一些人之所以误会名画《西门与佩罗》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此画作背后的故事(背景),从而导致出现“凭表面现象”下了错误结论的事情发生。联想本人的工作实际,类似的事也有。也正因如此,文博人有必要努力破译、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