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学子寻访文物重温抗战故事
80年前的今天,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声,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7月1日至7月7日,南京一群高校学子在南京开展了名为“寻访民间抗战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暑期实践活动。
驳壳枪、纪念碑设计图、抗战报纸……一件件抗战文物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在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秦淮区悦华安养院等地,他们通过寻访抗战军民、参观抗战文物、纪念馆,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七七事变:打响抗日战争第一声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
曾经受到日军重创的宛平城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进行阻挠。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在华的种种罪孽,在七七事变中拉开了帷幕。
洗血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人。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
这一举世震惊的暴行,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谴责。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决议书中指出,“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地来污辱这个城市”,“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
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于1947年被处以死刑。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一桩滔天罪行。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满墙的死亡名单,还有因无法查实,而没有记录在册的其他被杀害的南京人,硕大的一堵墙犹如一本死亡笔记,记录着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的罪孽;十五秒一滴水声,代表着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十五秒杀一个人,水声清脆而沉重,直击国人内心最深处;日军娱乐的天堂,南京人的地狱万人坑,尸骨遍地,躺着无辜受难的南京人;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南京人的文物、资料、照片等,当年屠杀的一幕一幕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驳壳枪:英勇小战士,携枪入敌营
“那时候我还是个年纪很小的侦查排长,对我方来说,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带着枪摸清日本人的部队。”在位于秦淮区的悦华安养院里,这群大学生听抗战老兵辛培泉老人讲起了抗战故事。当时他所携带的那把枪,正好与陈列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一把驳壳枪(俗称匣子枪)属于同一类型。
“日本人精明啊,你进城的时候,他浑身上下地摸,别说子弹了,藏根针都能给你摸出来。但是他聪明,我们也不笨,我们去给他们送水,水桶有两层,上面一层是水,下面一层是枪,我们故意把水桶弄得黑黑的,看不见有多深,就这样混进去了。”说到这里,辛培泉“嘿嘿嘿”地笑起来,回想起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往事,辛爷爷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纪念碑设计图:屠杀纪念碑,守候在心中
几张小小的纸片,略显粗糙的设计图稿,被静静地摆放在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中,它们便是汤山镇戴厚武老人捐献的纪念碑的原始设计图,这座纪念碑由村民们自行建造。纸片虽小,折射地却是一群村民们心中对那段暴行的一份执念。
“没有人支持,也没有钱,也没有地方,但是我们仍然要做,自己家的地就是公家的,钱嘛,大家凑一凑就有了,没人守碑,我来守!”戴厚武老人敲着桌子斩钉截铁地说道。
谈及建碑的初衷,他说:“没有旁的,我的爷爷奶奶和几个姨娘都是在那场屠杀中死的,我们村一共死了六十四个人,我得记住!我们村得记住!中国得记住!”戴爷爷言辞愤慨,那段暴行早已印在了他的骨子当中,令他无法忘怀。
抗战报纸:抗战精神在,旧报记英魂
在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一张拓下来的旧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印着斗大的汉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这是由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顾问叶荣麟所捐赠的文物。“当时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取得战争胜利,这张报纸便见证了那个让人激奋的时刻。”参加此次活动的成员说道。
在今年的6月25日,叶荣麟还代表协会向博物馆捐赠了一套书籍,当中收录了不少抗战时期的旧报纸,每张报纸都附有详细的解读。在谈及这套书时,叶先生神情凝重,缓缓说道:“我的爱好是集报,但同时,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中国人,我要在我自己的领域里为国家做一份贡献;报纸是一面镜子,它既能见证历史,同样也能让更多人铭记历史。”
“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在一个个文物中,埋藏着厚重的历史,寻访民间抗战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路上。”活动的负责人南航大二的杨靖宇感慨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