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人要努力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了《中国文物报》2017年2月24日4版刊载的《凡事不要凭表面现象下结论——读名画〈西门与佩罗〉》一文后,我想说说“文博人要努力破译、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个话题。

 

  一些人之所以误会名画《西门与佩罗》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此画作背后的故事(背景),从而导致出现“凭表面现象”下了错误结论的事情发生。联想本人的工作实际,类似的事也有。也正因如此,文博人有必要努力破译、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2016年下半年,江苏省文物局委派专家来盐城,为其境内博物馆的文物定级。而专家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博物馆)收藏的海盐文物定级。令人高兴的是,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在这次文物定级的活动中收获颇丰,使馆藏等级文物的数量翻了一番。该馆征集的三只大石权,也分别定为一二三级。

 

  回想三只大石权的征集过程,我深切感到破译文物的秘密尤其重要。

 

  第一只大石权征集于泰州。了解淮盐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泰州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在古代,淮南灶民们生产出来的淮盐,要在泰州掣验(过秤,防止夹带私盐)后,再把大包分成小包,入长江上溯发卖。尽管如此,在征集的时候,人们还不透彻了解大石权,如此重(140多斤)是作什么用的,是如何用的。以至于有人怀疑这么大(重)的石块是不是放在河边,供栓船用的?直至找到《两淮盐法志》中的《泰坝过掣图》,大石权的奥秘才彻底揭晓:这石权确实是掣验盐包的专用衡器,用法如今天的天平。

 

  第二只大石权征集于河南某地。说起第二只大石权的征集,还要感谢《中国文物报》的编缉老师。第一只大石权征集回来后,我深感征集文物不容易,写了篇短文《大石权背后的故事》,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上。河南某地的一位文物收藏者见了该文后,主动给我馆来信,表达了他愿意捐赠一只大石权给海盐博物馆的意向。几经周折,这只带有铭文的大石权也终于成功征集。在与捐赠者接触中得知,当地相关部门不看好大石权,是他愿意将此捐赠给海盐博物馆的重要原因。据他说,也曾捐赠一只大石权给当地有关单位,但被人视为垃圾。当地相关部门不看好大石权,才使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成功“捡漏”!在古代,淮盐、潞盐都销往河南。这只带有铭文的大石权应该是食盐销售区域的专用衡器。

 

  第三只大石权征集于盐城境内。这只大石权上的铭文表明是灶场的专用衡器,所以,虽然收藏者要价不菲,馆领导还是果断拍板。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个“假设”:如果不能破译大石权的奥秘,我们岂不要与这些宝贝们“失之交臂”?

 

  当然,在破译文物的奥秘以后,文博人还有“讲好”文物故事的职责。名画《西门与佩罗》挂在外国一家博物馆门前,人家怎么办,我们无权去评说。但我们要把自己的事办好,要让文物说话,要让文物活起来。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正在进行内部陈列提升工程,提升后的内部陈列中将根据古籍的图示,建一个“泰坝过掣”的场景,让“大石权”开口讲话。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