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980年11月12日,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翻土挖沙,一位村民的铁锨被硬物折断了,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铲到了埋在泥沙里的石头,便叫来其他几个同伴,打算合力将其铲除,没想到在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铲出的竟然是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鼎,看着这个新出土的东西,村民一时间束手无策,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只青铜鼎展开发掘。 考古专家在清理青铜鼎的过程中发现,青铜鼎腹内壁后方竟然铸...
“后母戊鼎”,就是大家在历史课本里读到的“司母戊鼎”,近年来学界认为,铭文的第一个字应为“后”字,2011年,新国博开张,在馆藏介绍中为这个镇馆之宝正名,纠正了这个多年的误会。 出身显赫,地下躲战乱 后母戊鼎已经很老了,老到记不清很多事情。不过你若想听国博的故事,问后母戊鼎就算问对了。 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西北岗”的一些村民把后母戊鼎从土里弄了出来,后母戊鼎这一觉就睡了两千多年。拉起...
1975年3月15日,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村民在犁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调查清理,发现这是一座西周墓,共出铜器18件,其中三件共出的青铜鼎中的两件方鼎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件方鼎系同一人所做器物,器主都是冬(音),为了便于区别,人们把它称作“冬鼎甲”和“冬鼎乙”。两件鼎造型相似,圆角长方形,两立耳,四柱足,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属于同一型式。“冬鼎甲”稍大,有盖,鼎盖两端各有...
西周中期鱼国国君鱼伯与其夫人的合葬墓中,共出土儿鼎5件、儿簋4件,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鼎为敛口,短颈,薄尖唇,两小圆环状立耳,腹扁鼓特甚,底部平阔,三小短足,使鼎腹几触地面,三短足根部呈鼓包,因为腹横径大于器高,整个鼎形显得特别低矮,最大者高17.7、口径17.4厘米。虽然是经考古发掘出土,时代也非常明确,但这种形制的青铜鼎簋,在西周的考古中没有可比性。看上去与明代的宣德炉没有多少区别,如果说宣...
关于青铜器 提到青铜器,人们首先会想到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在各大省博物馆都有保存各时期之精美青铜器,那么青铜器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呢?又有哪些种类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品味。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此时出现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
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办,北京京港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承办的第6届北京茶博会将于2015年4月23日—26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举办。本届茶博会除汇集红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等大众熟识的品种外,作为六大茶种之一、业内新宠的白茶也将亮相。 近年来,白茶每年的升值幅度超过了30%,甚至在2011年的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拍卖会上拍出了18.8万元一饼的...
兽面纹四足鬲为商代中期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龙头镇,高22.8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6厘米。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 鬲,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古代的锅。它是中国远古最重要的炊具之一。大概在新石器时期,就以陶鬲的形制出现了。陶鬲是商周百姓通用的炊具,主要的用途是煮粥。粥在《说文解字》中作“鬻”,其下部就是一个鬲...
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禾人面纹方鼎是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年代为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该鼎于1959年在中国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出土,最初被不明就里的农民卖给...
鼎,《辞海》上的解释是,青铜器之王。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内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引人们驻足、流连、惊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盂鼎和大克鼎在清晚期出土后几经流转,曾经归一人所有,聚首北京;出土自陕西的二鼎,又曾经被深深掩埋在苏州一条幽静小巷深处...
郭家庙曾国墓地M10出土的曾子鼎 郭家庙墓地一号马坑 记者昨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正在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进行的考古发掘已进入尾声,此次出土的两件带铭文的曾子鼎等多个发现,表明这里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的国君级别墓地。 出土青铜器400余件 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一、二组,总面积120万平方米,分为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 省考古所所长、此...
记者4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该省旬阳县一村民在宅基地挖庄基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铜鼎、铜钫等物,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为汉代土坑墓。 据了解,当地文物部门接报称甘溪镇一村民在基建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文物是村民在宅基地挖庄基过程中所发现,施工方拨打了文物部门电话提供了线索。考古人员到达现场时已出土铜鼎、铜钫各2件,铜勺1件,“半两”铜币2枚。铜器均已残损,“半两”铜币锈蚀较...
可爱的牛马、小巧的猪圈、奇巧的铜镜、雅致的鼎……这可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的玩具,而是近日从湖州杨家埠三期考古发掘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随葬品。 “这些随葬品材质样式很特别,在全国都很少见,而且,墓葬的结构也很独特。”昨天,杨家埠考古发掘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胡继根带着记者参观了这批奇妙的宝贝,“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说明这个墓主人比较富有。” 据专家介绍,浙江地区发现的西汉早期墓葬数量非...
太原晋源区金胜村至义井一带,是一处夏代至北宋的千年大墓地,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就在其中心略靠西的缓坡上。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而其中出土的一件镬鼎则是当之无愧的春秋第一青铜大鼎。 这件镬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圆口、深腹,有三条粗壮的兽蹄形足,足跟饰高浮雕的兽面纹,腹饰夔龙、夔...
乔夫人鼎、春秋编钟、吴王光剑、春秋龙柄盉、春秋青铜双耳缶……这些在合肥地区出土、发现的国家级文物,是研究合肥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考古资料。其中,贵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乔夫人鼎,作为合肥近郊发现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更是不容小觑。那么,它又为考古学家研究合肥的历史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鼎是权力象征 关于鼎,有一个传说不得不提。相传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随着九州每年所贡之金的增多,夏禹便用这笔...
西周蝉纹鼎,蒋鼎文先生捐赠。 立耳、鼓腹、三柱足,两耳微外侈,腹最大径位于鼎身中部。 口缘下饰一道夔纹与冏纹相间交错的主纹带,下接三角蝉纹,无铸铭。本件器型、纹饰是殷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典型式样,由于鼎身略鼓与甘肃灵台姚家河M1:1西周早期铜鼎近似,故将此鼎定序为西周早期。 鼎是烹煮器也是盛食器,在众多自名鼎中,我们将鼎的作用归纳出几个用途﹕可以用于祭祀、宴享宾客、嫁娶,也可以盛煮汤(热水)的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