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轻纱鼎足天立 古器铜壘华韵地势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是贵族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青铜器

      提到青铜器,人们首先会想到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在各大省博物馆都有保存各时期之精美青铜器,那么青铜器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呢?又有哪些种类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品味。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此时出现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是贵族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其中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诗经》里提到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这里的“金罍”即是青铜罍。罍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时期。青铜罍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尤其是方罍更是十分稀少。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之后发展成为汉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此件青铜四方罍整器以夔龙纹为地,辅以兽面纹饰,包浆浑厚,经历千年风霜,见证历史遗迹,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么当下青铜器市场如何,在收藏界会有什么样的反响呢?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近两年拍卖行情,去年10月5日,中国嘉德香港秋拍“大观——香港之夜”专场中,“商晚期饕餮纹青铜方彝”以345万元港币成交;今年第一季春拍中也有几件青铜重器现身拍卖市场;同时,保利和嘉德的香港春拍也有估价不菲的青铜器上拍。这些都预示着业内对青铜器市场板块的重视,青铜器收藏也将在国内市场升温。

      自2001年“皿天全方罍”(即皿方罍)第一次在纽约佳士得拍出高价后,一度带动过国内的青铜器市场。但那时候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青铜器收藏并未引起国内市场的重视和关注。

      直到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第一波大行情爆发时,香港和内地才有多件青铜器拍出了前所未有的高价。据了解,在当年的中国铜器成交前十名中,青铜器占了6件,且成交价格大幅提升,青铜器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特别高。

      近日,在海外漂泊近百年的“方罍之王”——皿方罍器身与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皿方罍器盖在长沙合体,这再次引发市场对青铜器收藏的关注。2001年,此件皿方罍器身由日本藏家释出,继而被法国藏家购买,成交价高达924.6万美元。

      价值走向 未来升值空间较大

      青铜器素有“国之重器”的美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专家表示,目前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进击,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广州百鸿市场销售部谷经理介绍,“随着青铜器价值逐步被挖掘,其交易量将会越来越大,市面上流通的精品也势必将减少。资源少,而需求量大,这种供不应求的关系必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所以青铜器未来价格也将会随着出现涨幅。”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