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 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温食器。出土于晋武侯之夫人墓中。方折唇,腹略鼓,双附耳,三卷尾鸟形扁足,三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三个“十”字形镂孔。颈部饰三组相对的回首卷体龙纹,器腹内壁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鼎”5字。温鼎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
商代晚期 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 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 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
商代 宽立耳,方唇,折沿,敛直腹,柱足。 腹、足饰扉棱、鸟纹、乳钉纹、雷纹、兽面纹。 腹内壁铸铭文2字。
商代晚期 高25.1厘米 口径20.7厘米 重4.75千克 立耳,折沿,直壁深腹,圜底,三柱足。 饰兽面纹、龙纹、蝉纹。 腹内壁铸铭文2字。
商代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 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
商代晚期 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
商代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 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对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龙形扁足, 龙口侈张托鼎腹。 腹饰兽面纹、弦纹。
商代 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锥足。 腹饰一周粗疏的斜角云纹。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 潘达于捐赠。大克鼎为西周中期着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以及土地等赏赐,为研究西周制度的重要史料。
商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少见。 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扁足。扁足薄且宽,两面的龙纹繁密而遒劲,龙尾斜卷成支撑,十分稳定。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
毛公鼎内壁铭文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这是毛公鼎铭文的第一段文字。该鼎铭全文分三十二行近500个字,分五段,每段均从“王若曰”起,文辞完整而精...
「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纪元前一千三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使用印章, 在春秋战国之后,由于政治上急遽变化,印章更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亦成为生活连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钟鼎文,接着是秦刻石、汉魏...
图为:湖北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人皆知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但对自古“楚人爱乐”的传统认知并不深刻。 今日,《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开幕,持续2个月的展览,云集了包括湖北省各地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这也是湖北各地青铜器最大规模地集中进京展出。昨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表示,青铜礼乐器是湖北极具特色的文物,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打好文化营销牌...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24厘米 口径22厘米 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汉代(公元前206- 公元220年) 高30.3、腹径85.5、口径19 厘米 1963年南阳市采集 汉代常见式样,盖作尖顶形,上饰各种神怪或羽人。秦汉方术思想盛行,好言神怪。羽人之状,商周已见,源来已久。以汉代铜镜内容涉及东王公西王母者所见,羽人多左右陪侍,进奉馔食。或羽人即为仙界之侍者、仙凡两界的接引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