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年夏天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给文昌、海口沿海地区带来重创,铺前镇中台村吴群家的老房子也被刮倒,他在收拾和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其已故父亲多年前用塑料薄膜包装的一批古书,其中两卷为其曾祖父吴明卿清末时撰写的手札,诗文内容反映了国内时局和本岛民风、民情,以及张之洞和潘存之间的书信来往趣事。 吴群告诉记者,这些古籍只是被雨水淋湿,他不敢放在阳光之下暴晒,生怕受损,而是搁在屋内慢慢晾干。此后,他在翻...
昨天,镇宁自治县夜郎竹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向本报展示一张“南海·潮运东记”的银锭拓印纸。杨文金表示,拓印的银锭,是1988年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出土的,这显示出,在2000多年前,古夜郎国就与南海丝路有着贸易和文化往来。 银锭出土于26年前 杨文金说,银锭出土的时间是在1988年,也就是26年前,出土地点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原杨柳小乡)小崇宇山。 当年10月初的一天,夜郎竹王...
记者昨从鄂州市文体局了解到,14日,由省考古所和市博物馆联合组队的青龙咀墓地(西山广场西部西山脚下)发掘工作圆满完成,共发掘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古墓葬84座,出土金、银、铜、铁、陶、瓷、漆木器等文物200多件。 专家们勘探发现,古墓葬分布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位于古灵泉寺正门前堤坝下,墓葬以砖室墓为主,多为六朝时期小型叠涩顶墓葬,有少许宋代砖室墓,出土器物保存较好。南区位于风光带工地南侧西山山...
3日,8家中央级媒体探访“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在活动中重点介绍了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记者获悉,10月底,“南海i号”考古发掘已进入第二阶段的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今年5月底结束的首阶段表面清淤工作中出土107件金器、5000余枚铜钱、11件漆木器以及大量瓷器等文物。 昨日上午,记者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南海i号”考古平台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透过表面残损...
新疆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2、3号遗址全景 巫新华供图 唐代毗沙门天王壁画 晋代舞伎图壁画 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古佛寺壁画艺术展”,集中了近十年来新疆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群发掘出土的三个佛寺遗址中的壁画珍品。这些创作于公元六至八世纪间的艺术瑰宝,再现出昔日独具丝路佛教艺术风貌的于阗画派的辉煌。 新疆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昆仑山脉北麓,古称“于阗”...
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厅获悉:11月29日,由上海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和策勒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该展览以近年来新发掘的达玛沟托普鲁克墩遗址群中的三个佛教遗址壁画为实物资料,展现于阗佛教绘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次展览同时遴选其周边佛教遗址近年出土的部分壁画,共51件/组展品,分四部分展现于阗佛教绘画的风采,“佛像庄严”部分...
江苏出土的西周鸡蛋 新疆出土的饺子 说起考古发现,人们更习惯和遗址、墓葬,乃至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这些生硬的器物联系在一起。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考古发现,其实也发现了为数众多的食物遗存。他说:“有的发现非常重要,它们改写了我们已知的食物史。” 沈阳法库的两斤辽代古酒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地处东北的辽宁自然跻身其中,...
11月29日,“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展览展出了近年来新发掘的达玛沟托普鲁克墩遗址群中的三个佛教遗址壁画。虽多为残片,却仍然绽放着于阗佛教绘画艺术的璀璨光芒。 展览还展示了托普鲁克墩周边遗址出土的部分泥塑、乐器、锦和于阗文案牍等文物。当时这一区域恰好处于丝绸之路南线附近,佛寺众多,街市繁荣。从这些文物中,观众可以了解到八世纪前后于阗地区文...
昨天,是随州叶家山曾、随古墓葬群被发现4周年的日子,埋葬在地下3500多年的珍贵文物出土也有一年多时间,10多位文物考古专家正在紧张地整理、修复和研究,叶家山墓葬群到底出土了些什么?他们在中国考古界处于什么地位?研究人员到底有什么惊人发现?记者昨天专门来到随州博物馆做了详尽的采访。 绝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 经过批准,记者来到位于随州博物馆地下室的叶家山出土文物存放处,在这个绝对恒温的...
当汉、唐两代,南京处于没落时,隔江相望的扬州恰恰发展成为大都市。近年来出土大量精美铜镜,就是这段繁华的佐证。11月29日,《镜华流光—扬州博物馆藏汉唐铜镜展》在市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的临时展厅开展,展期为20天。 此次展出的铜镜共计60面,均是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于汉代、唐代两个时期的遗址与墓葬中。在这两个大一统的时代,扬州先后是西汉封国广陵国国都,以及隋唐建成的国际化大都市。政治经...
今年夏天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给文昌、海口沿海地区带来重创,铺前镇中台村吴群家的老房子也被刮倒,他在收拾和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其已故父亲多年前用塑料薄膜包装的一批古书,其中两卷为其曾祖父吴明卿清末时撰写的手札,诗文内容反映了国内时局和本岛民风、民情,以及张之洞和潘存之间的书信来往趣事。 吴群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些古籍只是被雨水淋湿,他不敢放在阳光之下暴晒,生怕受损,而是搁在屋内慢慢晾干。此后...
砚台,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文房四宝之首。据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在汉代以前,砚台被称作“研”,只是一种研磨工具,专用于研磨颜料,涂绘与装饰器物上。到了西汉,“研”的作用从单纯的研磨走向多功能化,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砚台。如山东省临沂金雀山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石砚,有木胎漆盒,盒盖有彩绘,并勾有虎、熊等线纹。再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是用天然鹅卵石制成的,圆角方形,还有...
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一件距今3500多年前的法杖上,中国研究人员在该法杖上发现了用来镶嵌骨雕的粘合剂,经过科学分析,发现这种粘合剂为牛胶,属于明胶。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27日称,这是迄今为止经过科技分析证实的、中国最早利用的粘合剂,该粘合剂为牛胶,属于明胶。它将中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了约3500年前。 “这次发现的牛胶,也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动物胶中最早...
当汉、唐两代,南京处于没落时,隔江相望的扬州恰恰发展成为大都市。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精美铜镜,就是这段繁华的佐证。12月29日,《镜华流光——扬州博物馆藏汉唐铜镜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临时展厅开展,展期为20天。 此次展出的铜镜共计60面,均是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于汉代、唐代两个时期的遗址与墓葬中。在这两个大一统的时代,扬州先后是西汉封国广陵国国都,以及隋唐建成的国际化大都市。政治经济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