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青铜器是举世公认的顶级艺术品,而古铜镜制作又将青铜铸造工艺推向了巅峰。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风格迥异的形象,战国镜的张力和层次感、汉镜的神秘和隽秀、隋唐镜的精致和浮华,这些古铜镜的经典代表将艺术之美生动地呈现在了方寸之间…… 汉代铜镜:工艺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古铜镜的发展源远流长,每一面铜镜仿佛都折射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在铸造工艺技术发展成熟的西周和春秋时期...
熨斗在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时就已出现,但最初却是作为一种刑具。直到晋代以后,熨斗的功能才逐渐向生活工具转化。从我们同时期的《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中称:“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也不难看出,熨斗至少在晋代已是民间的家庭生活用具。 有关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考证有两种来源。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事实上,我们根据《青铜器小词典》介绍就可以...
众多曾经辉煌繁盛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等,就其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来说,都处于青铜时代范围。中国的古代文明也是这样。无怪乎一些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把他们论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著作冠名为“青铜时代”。 说起青铜时代,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古代文明。确实,众多曾经辉煌繁盛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等,就其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来说,都处于青铜时代范围。中国的古代文...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熟,这一点在西周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世纪。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
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已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作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之漏洞,多见于乾隆以前伪器,在《西清古鉴》等书中即可以看到此种器物。如该书之“商父庚鼎”,形制虽无大...
青铜器收藏的门槛很高,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贸然步入收藏,就会“打眼”、“吃药”。收藏圈里的共识是,青铜器造假的类别之多、数量之巨、时代跨度之长,堪称全国造假第一。近两年来,随着青铜熨斗的价格不断攀高,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故此也未能避免“被造假”的命运。 有媒体报道,目前仿制一个大件青铜器大约只需3000元,像熨斗、铜镜等小件,则更便宜,买家拿货也就几百元左右,但是当他们再转手,这些东西的价...
1978年,元氏县城南部韩信点将台对面的“霸王岗”上陆续出台神秘铜罐。这些器皿到底是什么东西?元氏县西张村村民将发现层层上报,专家很快鉴定出来,这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价值巨大。先后两次发掘,一共出土34件青铜器和多件其他文物,此后,专家们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一个不见于历史记载的神秘方国——軧国的神秘面纱。这次出土的青铜器,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石家庄历史的实物。 34年过去,当年出土青铜器的...
在收藏青铜器的过程中,不时有藏家因买到赝品而大呼上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代青铜器的了解太少。也有人买到了古时仿制的青铜器而误以为是赝品。古时的仿造品尚有收藏价值,但现代做的赝品则“一文不值”。那么,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藏友提醒,要尽量避免上当,主要还是要从青铜器本身和铭文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青铜器的伪造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伪器的大量出现始于宋代,由于当时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使得青铜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社会动荡,加上在政治上分裂割据,南北方在经济发展上很不平衡。因此,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公元三世纪,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为曹魏政权所控制,东汉末年受战乱破坏的铜镜铸造业,基本得到了恢复,曹魏政权尚方工官中,担任铜镜制作的是右尚方。《通典》记载:“……汉末分尚方为中左右尚方,魏晋因之。”传世铜镜铭文中有:...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形制轻巧,多圆形,少数为方形。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也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 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极其丰富多彩,除素面的外,也有单层或双层花纹。对花纹种类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作为区分战国时代不同时期铜镜的重要依据。关于战国铜...
汉代铜镜的铭文,文字繁杂、书体丰富、蔚然大观,俨然是一部文字书法历史辞书,是研究文字、书法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铜镜铭文除了内容涉及纪年、干支、宗教、人物、冶炼、民俗、寓言等诸多方面外,就书法书体而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能清晰窥见篆—隶的书体演变过程。 篆书是秦代的标准字体,是经过丞相李斯等人的整理、改造、加工而成的小篆。秦篆的特点为:用笔圆转,字形长方,笔画瘦劲,结构匀称,整齐端...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面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铜镜。由于采用了阴刻线浅浮雕的技法,画面高低起伏,立体感极强,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镜为圆形,宽素缘。直径13.5、缘厚0.4厘米。小圆钮,钮左有一株大树。根粗叶茂,枝叶两侧山峦起伏,钮下碧岸横水。左边跪坐一人,左手扶右臂,右手抬至耳边。右边一人站立,左手牵小牛,右手向左指。镜的下部有灵芝一棵。缘右上方錾刻“官匠”二字,字体纤细清晰,这是金代铸铜镜必须有的...
年货、年花逐渐“登陆”市场,顺德大街小巷里的“年味”正日渐浓郁。在这送旧迎新之际,顺德区博物馆也特别准备了一个份量十足的“文化大礼包”,以“犒劳”忙碌了一整年的顺德市民。 遥远的商周朝代为炎黄子孙留下了灿烂的中国古文化,也为全世界留下了斑驳厚重的青铜重器。昨日(1月27日),顺德城市网记者获悉,66件来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将会在2月3日“空降”顺德区博物馆,届时,市民朋友将可在家门口近距离体...
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宜川县东距黄河约30公里处发现一个面积14万平方米的墓地,在对该墓地北区的发掘中,共清理23座墓葬、1座车马坑和5处灰坑(沟)遗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昨日宣布,发掘出的这座车马坑,为陕北高原考古首次发现的周代车马坑,坑内两辆马车装饰复杂繁华,4具马骨依然在列,有两匹马还佩戴着保存较好的青铜马胄,这十分罕见。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黄河西岸延安东部区域商周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空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