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报,近日,成都市青羊区百仁社区一处工地在例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这是与金沙遗址几乎同一时期的聚落,对于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价值。 考古现场负责人刘骏介绍,今年6月,百仁社区中心西南处约200米远的一处工地在进行开发前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这处商周聚落遗址,如今发掘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这是一个商周时期的大型村落,目...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报,成都市青羊区百仁社区一处工地近日在例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这是与金沙遗址几乎同一时期的聚落,对于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价值。 据介绍,今年6月,考古人员发现了这处遗址,如今发掘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目前,现场已经挖了20多个探方,其中十余处有疑似灰坑的圆形和长方形遗迹,朝向各异的沟渠布满整个遗址区域。目前主要出土的文物为黑陶,...
从阳新县工业园左拐进入武阳一级公路,崭新的4车道柏油路面及开阔的视野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车往前开1公里左右,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山丘上垮下来的土将半幅路面侵占,近100米长路段已经被占了2条车道,过往车子经过这里无不小心翼翼。而这个垮塌的山丘,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垴遗址,这条公路从此处经过,就已经对遗址造成了破坏,如今,因为塌方,这个遗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众参观西周时期的兽面扉棱提梁青铜卣。 烈日炎炎,暑气熏蒸。7月初,中国国家博物馆于“暑期档”推出了“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自开幕以来热度不减,吸引了不少观众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汇集了湖北10余家博物馆的122件(套)珍贵文物,堪称近年来规模罕见的、反映湖北地区先秦礼乐文明的大展。工艺精美的青铜容器,制作精良的商...
考古与文献可以证实,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饰是对中原地区上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生物进化与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又为商周青铜器上龙纹饰的生物原型是中华扬子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于此基础上讨论龙纹饰的文化意义,实应导源于上古四灵观念的形成。四灵作为类属之长,是各类现实动物的代表,也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而此正是四灵纹饰与青铜食器建立关系的根源所在。 龙纹是青铜礼器上重要的...
商代方彝 丁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青铜方彝是古代盛酒器的一种,身作方形,腹有直、有曲,屋顶形盖,盖上有钮。有的方彝腹侧有双耳。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一件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的长方形器物,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偶方彝”。 商代晚期方...
汉族,1969年生,江苏大丰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1990年毕业,历史学学士,江苏南京博物院考古部研究馆员、田野考古领队。 偏重于商周时期考古研究。曾主持和参加了阜宁县东园遗址发掘与整理(任领队)、姜堰天目山遗址发掘和整理(任领队)、泗洪县张墩遗址发掘、宜兴堰南遗址发掘和整理、无锡彭祖墩遗址发掘与整理、无锡鸿山越国墓地和邱承墩遗址的发掘与整理、句容市东岗头遗址发掘(任领队)...
7月2日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学术厅召开《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规模罕见、系统展示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礼乐文化的122件(套)精美文物7月3日至9月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大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为主,其中商代的“天兽御”青铜尊、西周的兽面扉棱提...
图为:湖北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人皆知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但对自古“楚人爱乐”的传统认知并不深刻。 今日,《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开幕,持续2个月的展览,云集了包括湖北省各地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这也是湖北各地青铜器最大规模地集中进京展出。昨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表示,青铜礼乐器是湖北极具特色的文物,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打好文化营销牌...
青铜鹿角立鹤、越王勾践剑……《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今起亮相国家博物馆,122件(套)精美文物为参观者系统展示了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礼乐文化。 此次展出的文物共分两类,一类以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为主,全面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湖北地区青铜文明格局、体系以及礼制文化特点。展品中,商代的“天兽御”青铜尊、西周的兽面扉棱提梁青铜卣、春秋的“随仲芈(mǐ)加”青铜鼎,以及...
《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将于7月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两个月。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通过122件(套)精美文物,系统展现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和礼乐文化。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为主,全面展示这一历史时期湖北地区青铜文明格局、体系以及礼制文化特点,充分体现了湖北地区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精巧雅...
基本信息: 作者:庞小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05 印次:1 字数:251000 ISBN:9787509758236 作者简介: 庞小霞,1975年10月生,河南省兰考县人。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2001年考入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师从张国硕教授学习夏商周...
通过对青铜爵的起源、发展演变及社会属性的讨论,本文认为对青铜爵的用途的探讨,应该就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即青铜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能有过不同的功用,其中,也有可能同一个时期兼有不同的功能。下面将对不同时期的青铜爵用进行探讨。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青铜爵用的时期性,本文认为不宜做硬性的划分,因为铜爵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相邻时段之间的铜爵的功能可能有衔接、渗透,故本文只试图在大的历...
关于青铜爵的滤酒一说,是台湾学者傅晔先生于1992年在《金爵新论》[1]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商周时期的青铜爵,就是唯一的以滤酒为主要功能的酒器”。以铜爵滤酒的具体方法是:先将装满酒醪的滤酒袋的套环套在柱颈上,如此,滤袋则已平置于流床。然后以“左手紧握爵腹,以右手掌压榨滤袋,滤出的酒浆随之由流床顺流进入爵腹。袋中醴醪滤出大半酒浆之后,滤袋已低于流身两边的口沿,手掌已无法压下去时,改用拇指、食指或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