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宋代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于禹州市宋钧官窑遗址出土,为研究了解宋代钧瓷窑炉提供了实物依据。此窑炉造型奇特,结构合理,为燃料热能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先决条件。它的外形极似一个端座的人像。由于当时煤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故用柴作燃料,由于柴的火苗长,柔和,利于钧釉在高温下液----液分相的形成,产品釉色乳浊感强,内涵丰富,达到了钧瓷艺术的高峰。现在流...
钧瓷,举世闻名。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县(汝州市)境内。钧瓷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烧成的釉色青中带红,灿若蓝天飘舞红霞,故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瓷迷苦苦追求……。现参照本人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试析均窑宋、金、元时的演变与鉴别(以民窑均瓷为主)。 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
咱们都知道自古钧瓷无双,一个宋代钧瓷烧成珍品十分艰难,要是能有两个器型、色彩能配成对儿,那就是可遇不可求,几十年才能碰到一回的事儿了,可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文物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对儿宋钧窑的鸡心杯,堪称绝品,这一下子让本来就不平静的北京古玩中心琉璃厂炸开了锅。据知情人讲,当时的北京古玩界谁能够一睹这宋钧鸡心杯的芳容那就是天大的荣幸,如果能拿在手中赏玩两把,基本上这辈子都值了。按照当时这样八级以...
在禹州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的展厅里,一组钧瓷香炉系列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数十件作品造型迥异,风格多样,或冲耳炉,或狮头炉,或戟耳炉。其型制均不盈尺,通过对点、线、面空间感的精准把握,呈现出古朴、大气、典雅的古典美学特质。其釉色具有宋代钧瓷釉色的典型特征:以天青月白为基础釉色,青、蓝、红、紫窑变色彩过渡淡雅自然,弥漫其间。其做工精良,抚之光滑细腻,观之水润光泽,整体充盈着宋钧特有的雅趣韵致。以竹节炉为例...
仿宋钧 《出戟尊》 王建伟 作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其艺术特点独树一帜。自宋徽宗起,钧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 在造型方面,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
《博物馆条例》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条例》确定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定名和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利好,有很多人说,此次条例给非国有博物馆带来了春天。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做客《文化名人访》,他指出,条例中明确了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各种支持,在享受支持的情况下,希望能够调动非国有博物馆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发展。 “未来对于怎样规范管理,如何发...
近日,霍邱县文物管理所对位于霍邱县邵岗乡茨墩村境内的一处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处为霍邱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毗邻霍马路,面积174.8平方米,周长13米。通过发掘清理,未发现古墓葬,发现一处宽约0.8米、长2.5米的燃烧灰烬层,在灰烬层中发现宋代钱币6枚、宋代陶瓷器碎片及碎砖20余片。根据出土文物标本分析,证实此处为宋代小型烽火台遗址。
1975年10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专家在福州北郊的浮仓山福州七中操场,清理了一座南宋皇室贵族黄昇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一批保存基本完好的丝织品,成为当代福建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据统计,黄昇墓中共出土各种器物436件,而各类服饰及丝织品达354件之多,其中服饰201件,各种高级织物及面料153件,在质量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黄昇墓随葬的服饰和丝织品,品种繁多,几乎囊括了当时高级织物的绫、罗、绸、缎等...
元钧四宝之《双系罐》 王建伟 作 钧瓷从唐代开始,就在黑色底釉上点彩斑,烧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花釉。进入宋代,铜红釉的烧制成功,使钧瓷装饰手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身价”从“民窑”上升为“官窑”,这一时期钧瓷造型艺术水平之高、釉色变化之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秀雅古朴、明快新颖的艺术特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 元代钧瓷胎质不如宋代的细润,较粗松,呈白、灰白色;积釉肥厚,浑浊失...
宋代官窑精美钧瓷鉴赏 钧瓷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入住宫廷,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 钧瓷起于唐代,北宋达到了鼎盛。目前人们常说的钧窑,是指北宋著名五窑之一的宋官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宋官窑钧瓷主要特征如下: 一、宋官窑钧瓷呈色绚丽多彩,斑驳瑰丽。底色主要为天蓝、天青、月白、粉青,具有乳浊而...
我们都知道,钧瓷一词最早出现于明宣德三年(1428)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书中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的记载。内府指明代宫廷。从那时起,始有钧瓷之名,这也是目前查到的最早见诸书端的有关钧瓷记载。那钧窑属什么样的瓷品,又产至何处呢?笔者认为均窑、钧窑,是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一种创新瓷器。均窑、钧窑是以水、火、金、木、土五行别役,太极之阴阳、黑白,天地之万物,报开民...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
外形描述:此三足炉高9.5厘米,盘口,直颈,鼓腹,裸足。 整器虽不高大,但其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规整庄重的气概。釉色呈天蓝色,渗透出一些紫红色。这是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它的口部边缘清晰可见黄棕色的胎质,这是釉从上往下自然流淌的结果,在其底部露出足部的部分,可看到其釉层相当的肥厚莹润。 收藏小常识: 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位于河南省禹县。钧窑有两大特色,...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白。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密度,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 钧窑有官、民之分。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由于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粗拙,器壁则隐约而不...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1949年以来,陶瓷考古发现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19个省(区、市)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遗址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 宋代钧窑首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鉴赏家、收藏家所称赞的宋代名瓷,如钧窑瓷、汝窑瓷、官窑瓷、哥窑瓷、定窑瓷,均为高级陈设瓷,被定为贡瓷。 钧窑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