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仿古”热潮下迎新生曙光
2019-01-16 11:3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图为瓦片泥胚。 林波 摄
青砖小瓦马头墙,诉说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回廊挂落花格窗,镌刻着一段岁月的传奇。如今,行走在各个古镇巷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民众的视线中。在“仿古”热潮下,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又迎来新生曙光。
今年55岁的周利光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周村制作仿古砖瓦窑厂的窑主,同时也是宁波为数不多烧制砖瓦的匠人之一。
自16岁从学校毕业后,周利光就开始跟着祖辈学习烧制古砖瓦。“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窑厂有好几个。”周利光解释道,千百年来,瓦是建土房的必须品,瓦匠在当地是很走俏的职业。
而彼时的奉化,正是窑火最旺的时候。
周利光笑着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的瓦片房堪称农村的“豪宅”,“有房有车”则在村里可以“挑对象”,“瓦片房加自行车,那是找对象的‘高配’。”
图为瓦片泥胚。 林波 摄
尽管瓦匠是份走俏的职业,但在旧时的农村也意味着辛苦。据周利光介绍,窑厂制砖瓦的泥取自河道,“根据奉化江水的涨落时间去取泥,一只船两个人合作,一个江边取泥,一个把泥脱水搬到船上。”
取江泥有许多讲究,江里积水滩的泥叫青泥,用来烧瓦片,而盘水滩的泥只能做青砖。而从江河里采来的泥要堆放数月,沥出水分后再进行炼泥、醒泥。窑工不断地用脚踩,使其富有韧劲,然后制坯,用钢丝切取泥料,利用模具或手工制作成型。
和泥、铲泥、挖泥、揉搓、割切、扣斗、抽坯、端坯、拾坯、运坯、上架……这是烧瓦的十几道工序之一,凭着扎实的手艺,周利光成了远近闻名的瓦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以瓦片房“为豪”的农村逐渐出现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这对瓦片市场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对这个传承千年的烧结工艺造成了颠覆性的变化。
“老百姓都去盖楼了,瓦片房也越来越少了。”作为瓦匠,周利光也逐渐淡出了民众的视野。
俗话说“时尚是个圈,所有的元素都会流行回来”,这些年,随着仿古建筑“热”的兴起,青砖青瓦又有了用武之地,周利光的脸上又有了光彩。由于手工瓦的结实、耐用,遂成为了现在仿古建筑的主要瓦片来源。
如今宁波南塘老街、月湖西区改造、莲桥街古街区保护等工程,所需的80%仿古砖瓦都从周利光处订货。而他也直言:“因为手工制作,每年只能烧10窑左右,很难扩产。”
双手沾些许水,将泥土捏成块,搓成长条,捏出走兽的四肢……在吴海全的手中,一只只走兽“跃然泥上”。今年71岁的吴海全是周利光从鄞州请来的老师傅,负责走兽的制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