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考古走过2018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物质根本

  
第二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暨“致敬致远舰”特展开幕式。周建平 摄 
  
  文物是传承历史承载民族精神的物质根本,考古是发现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2018年,我市考古工作者组织开展配合基建考古调查项目62项、勘探与发掘项目33项,取得丰硕成果;大榭史前制盐遗址获评中国考古学最高质量奖——全国“田野考古奖”二等奖(2016-2017年度),这也是宁波地域考古近20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二等奖,标志着宁波的考古工作水平已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回望2018,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走过了充实的一年。 
  
  1、主动性和抢救性田野考古 
  
  2018年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奉化西坞举行奉化白杜鄞县故城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该所在今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一带找到了鄞县故城,并确认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城址范围和大体布局。2018年11月,在余姚博物馆举行的宁波·余姚巍星路窖藏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我市首个窖藏考古成果,挖掘出土的青铜器、瓷器、万余枚古钱币以及漆器等实物填补了宁波区域考古的空白。这两次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向公众展示的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8年考古挖掘项目中的主动性考古和抢救性考古的重要成果。2019年1月6日,这两个考古项目入选了2018年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总共10个项目)。 
  
  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所主动对接土地出让“考古前置”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还做了宁波农副产品中心二期地块发掘、镇海九龙湖乌龟山遗址发掘、宁波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项目一期地块发掘、奉化下王渡遗址Ⅱ期发掘等抢救性考古挖掘项目。为配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保护工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做了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的平远炮台遗址发掘和镇远、靖远炮台遗址的表面清理工作。此外,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8年还完成了大榭遗址野外发掘收尾工作,并着手开展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2、水下考古与科技保护 
  
  在水下考古与科技保护方面,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考古调查(Ⅰ期)”获国家文物局立项,该项目是我市乃至浙江省继“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后又一大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于深入挖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进一步摸清宁波海域水下文物资源家底有着积极意义;派员参加西沙群岛、江西洪门水库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与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水下中心合作开展“长江口Ⅱ号”2018年度调查项目。2014年,“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出来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订了为期十年的科技保护修复计划。到2018年年底“小白礁Ⅰ号”船体保护修复Ⅰ期项目基本结束,完成了对船体构件内部顽固硫铁化合物脱除处理,接下来的Ⅱ期项目还将对船体进行脱水加固。 
  
  目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水(出土)科技保护实验室已具备开展木材、陶瓷器、金属等出水(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条件,还应邀承担“长江口Ⅰ号”“碗礁Ⅰ号”部分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项目。 
  
  2018年10月,第二届水下考古论坛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举办,四年一届的水下考古论坛已成为展示水下考古新成果新动态的国际交流平台。 
  
  3、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推进“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出版计划,重印出版了《宁波考古六十年》;印刷了《丝路万里存此库——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图文集萃》;编著撰写了《鱼山遗址出土石器综合研究》和《青瓷千年耀钱湖》。镇海鱼山遗址两项环境考古成果和“小白礁Ⅰ号”沉船部分科研成果共四篇合著论文分别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Quanternary Science Reviews(英国《第四纪科学评论》)和Holzforschung(德国《木材研究》)发表,也彰显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度。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金涛和许超分别获得博士学位,至此,该所的博士人数已经达到四位。此外,王光远获得了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新时代的考古强调互动共享。在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积极探索考古工作成果为社会共享的新方式、新途径,协助筹建明州罗城(望京门段)考古遗址公园,联合筹办“海岛之光——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展”;配合“文化遗产日”“港口文化节”等重要节庆活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市文博学会等合作举办“科技考古·宁波讲坛”;不定期召开考古成果专题通报会,向社会公布重要考古发现,提升公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