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发展要“对症下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据统计,我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000多家,年参观人数接近10亿人次,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这表明,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博物馆在展现城市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以及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博物馆建设列入重要建设项目,博物馆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推行10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越发紧密,给公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博物馆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长足发展值得肯定,但是所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小觑。很多博物馆面临着馆藏文物资源不足、展陈展示方式落后的困局。有些博物馆已经开始投入建设或者建设接近尾声,却仍然不知道“文物在哪里”,如何进行展示更是毫无头绪;有些博物馆投资上亿元建设,有近1万平方米的展厅,然而馆藏文物仅有不到千件,离传承城市文脉、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建设初衷相去甚远。再者,很多博物馆虽然文物资源丰富,但是推出的展览缺乏研究与成果转化,其展示缺乏新意,内容枯燥乏味,观众不易理解,并未能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的建设本身无可厚非,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化和社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平均每20万人左右就应该拥有一座博物馆,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博物馆的建设不是太多,而是还有待增多。然而,笔者认为,在追逐量的增长时,还应追求质的提升。进入新时代,要针对博物馆事业在发展定位、功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以博物馆事业新成就作为新起点,开启博物馆事业新征程。因此,博物馆一方面在继续加强博物馆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考古发掘单位合作协调,充实文物资源。另一方面,要盘活文物资源,专业人员应该对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从藏品变成展品进行研究,以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博物馆特有的语言,阐释给观众,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在这方面,博物馆学科建设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就需要特别重视。 
  
  近日开馆的良渚博物院、孔子博物馆等博物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尝试。比如在文物资源协调利用方面,良渚博物院整合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和余杭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反映良渚文明价值的文物充实到展线上,使得良渚遗址近10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得以全方位、全过程、全信息展示。再如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孔子博物馆设计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以生动方式呈现孔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夫子问答”展项,其类似微信的与观众互动形式,受到业界的好评。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