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吴燕城:期待采茶戏再放异彩

  “山清水秀石牛湾、喜事一桩处处传,贫乡娶得富家女、全村上下笑开颜。”70岁高龄的吴燕城舞着折扇迈着碎步、轻声哼唱着欢快的采茶小调,且歌且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虽然已是70岁高龄,但吴燕城依旧舞姿优美、步伐轻盈。 李凌 摄
  
  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人,吴燕城虽年事已高,但仍秉承着对采茶戏的热爱,时常前往粤北南雄、曲江等采茶剧团指导新人,期盼着采茶戏再次迎来春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燕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采茶戏一代代传承下去,让采茶戏再放异彩。  李凌 摄
  
  初出茅庐唱“采茶”
  
  采茶戏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产生于广东客家地区,是在山歌和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戏曲。
  
  粤北采茶戏传承人吴燕城,1949年出生于广东连州,父母都是教师,家里文艺氛围浓厚,自幼便热爱歌舞,奠定了日后研习戏曲的好底子。
  
  1963年,小学毕业的吴燕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陪伴同学考试,意外被剧团看中。“父母当初并不愿意我去剧团,而是希望我好好读书。”回忆起50多年前的往事,吴燕城说当时觉得在舞台上表演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所以原本是乖乖女的她第一次违背了父母。
  
  于是,这个当年不到14岁的小姑娘,来到了粤北实验采茶剧团,从此拉开了一生与采茶戏为伴的序曲。
  
  初入剧团的艰苦训练,磨炼出吴燕城吃苦耐劳的品质。三个月过后,学员们开始跟着剧团前往农村演出。那个年代的交通极其不便,去往每一个演出点都需要在路上折腾许久。很多时候,吴燕城和一帮年轻的演员,都会利用等车时间,在路边就着装道箱压腿练功。
  
  每一场演出,好学的吴燕城都会在台边观摩前辈们的演出,细心留意并揣摩方法。“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渐渐地,这个学戏不久的小姑娘开始脱颖而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燕城演出剧照。 受访者提供 摄
  
  “精雕细琢”成名角
  
  1972年,吴燕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出大戏。当时,剧团接到任务,要将著名现代京剧《红灯记》改编成采茶剧,吴燕城有幸成为主角,饰演剧中人物李铁梅。
  
  为了能诠释好李铁梅这个人物形象,吴燕城跟着从广州学习归来的同事一遍遍认真推敲舞步和唱腔,还将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饰演的李铁梅剧照放在自己的床头,以此时刻鞭策自己。
  
  《红灯记》是当时最有名的革命样板戏之一,绝对不能演砸了。这人生中的第一出大戏,让年轻的吴燕城倍感压力,“幸好广东省歌舞团的老师一直鼓励我,表扬我的表演别具风格,让我得以坚持。”提起旧事,吴燕城仍是心存感激。
  
  吴燕城回忆,当时团里每一位演员都是身兼数职,演出时上台做主角、不演出就负责服装道具。李铁梅一角当时分了A、B角,轮到B角上台时,吴燕城就一边收拾整理服装,一边认真观看表演,吸取同伴的优点,对自己饰演的角色进行反复“雕琢”。
  
  《红灯记》演出大获成功,吴燕城也逐渐挑起大梁。在她40多年的艺术人生中,伴随着粤北采茶戏几十年的变革和发展,先后主演了古装戏《白蛇传》《生死牌》《恩仇记》《皇亲国戚》,大型现代戏《爱情审判》《一撞钟情》《人生路》《霜雪山梅红》等多部大型采茶戏,成为粤北采茶戏的代表人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粤北采茶戏。 受访者提供 摄
  
  不忘初心忙传承
  
  十年前,吴燕城淡出舞台,但作为粤北采茶戏的非遗传人,她没有放下对采茶戏的热爱和责任。自2011年起,她开始辗转粤北山区,培养新一代的采茶戏演员,致力于采茶戏的传承,希望年轻演员们接过传承发展的接力棒,把采茶戏这一“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期待采茶戏再放异彩。
  
  吴燕城介绍,采茶戏的主要特点是脚下走起来、手跟扇子舞起来,以轻喜剧为主,演唱方式多样。她建议在传承上应该多借鉴其他剧种,还应该去学校去发展人才,“我年纪大了,不可能再上舞台表演,但我还可以培育后人。”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