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 时尚的 创新的——织锦艺术里的文化基因
2019-03-26 13:13: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清代五彩缂丝织孔雀羽龙袍

黎族织锦筒裙

傣族织锦被面
正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的“经纶造化——中国民族织锦文化特展”,精选了中国民族博物馆的150件民族织锦精品及大量珍贵图片和史料,涵盖我国16个民族的18个锦种,集中呈现了织锦的多元特性与魅力。
其价如金 织造费时费功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志文介绍,织锦是各类织物中结构最复杂、花色最丰富、工艺最精湛、价格最昂贵的一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旧保持着各具特色的织锦工艺,并且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花纹图案,非常有辨识度。“中国民族博物馆现征集有16个民族的1000余幅织锦,本次展览中即有一批青海出土的古代织锦,年代从魏晋至隋唐,还有珍贵的缂丝龙袍、精致的云锦《九龙图》等,都是织锦中的精品。”张志文说。
据了解,“经纶”最初的意思就是在织造之前先整理丝线、理出丝绪,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繁琐而且需要耐心规划的工作,后来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也就是说,织锦在古代即是非常高级的工作。“织锦比刺绣、染织的技术含量都高,最复杂的织锦机有千丝万缕,两层楼高,需要两人配合操作,难度非常大,所以织锦的价值很高。因为织造过程费功费时,‘其价如金’,所以‘锦’字是用金字旁的,‘锦’还经常用于形容美好的事物,如锦绣河山、锦上添花等。”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贺琛介绍,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就能织锦,公元前7世纪已将织锦远销至欧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织锦中心也逐渐由战国时期的齐鲁转移到三国时期的蜀国,从而形成了蜀锦。当时,蜀锦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在诸葛亮南征时,蜀锦工艺也随之南下,影响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各类锦种。宋代以后,江南鱼米之乡开始成为帝王官府的锦绣工场,宋锦、云锦相继出现,将织锦工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风格多样 民族特色浓郁
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织锦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变化,并深深打上了民族和时代的烙印。由于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织锦工具和材料也各有特色,而织造方式、图案配色等也不尽同风格。“少数民族织锦是妇女副业,一般是自织自用,图案的创造既灵活随意,又体现了民族传统,总的说来,它们有着朴实、明朗的风格。”贺琛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壮锦、藏锦、土家锦、黎锦、苗锦、瑶锦、傣锦和艾德莱斯绸等为代表的多民族织锦,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灿烂的文化符号。
今天,云锦、壮锦、蜀锦、宋锦已成为我国四大名锦,它们或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云霞而得名,或因种类多样、用途广泛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如云锦用料考究、织造精细,需用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和各种鸟类羽毛等织造,异常华丽,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代表了我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而壮锦则风格粗犷、品种多样,既有几何图案,又有各种具象花纹,以花、鸟最为常见,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用途广泛。
在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羿看来,现存的织锦形态也可清晰地反映人类纺织史的进程,堪称“活化石”。“椰风海韵下的黎族妇女以踞腰织机织造黎锦的画面,再现了云南普宁石寨山一号墓出土的贮贝器中战国时期的纺织场景。景颇族织锦、傣族织锦、壮族织锦、土家族织锦从制造技术、纹样、色彩都体现出独特的魅力,汉民族的缂丝可以织造最复杂的画面,云锦、蜀锦等工艺是汉民族纺织技术最杰出的代表。”王羿说,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通过对民族织锦工艺的研究和传播,不仅可使之融入当代生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使其在色彩、图案和工艺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活态传承 对接新时代发展
创新、振兴是传统工艺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众多传统工艺一样,今天的织锦也面临资金短缺、后继乏人、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认为,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振兴“振”什么,二是传承“传”什么,三是创新“创”什么。她表示,历久弥新的作品,一定是民族的、时尚的、创新的。
毫无疑问,当代的纺织行业脱胎于历经数千年的传统纺织业,传承着传统纺织业的文化和精神血脉。因此,织锦的发展也是能动的实践,需要活态传承。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构建与影响包括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现代传媒、影视及互联网科技;研究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认为,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坚持创新理念、对接市场需求、挖掘艺术特色、加强科技融合、走进现代生活、增进国际交流。
在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覃代伦看来,民族织锦的发展还应注重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民族织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符号,从明星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到唐代黑石号沉船,再到德国科学史家李希霍芬提出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都见证了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家盛。”覃代伦说。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