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博之旅”首站走进古宅古街 静静聆听沈家门“前世今生”

  昨天上午,2019年“普博之旅”文化遗产零距离体验活动首站“缘起沈家湾”,走进了沈家门老城区。40位市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沈家门的古宅古街,静静聆听沈家门的“前世今生”。 
  
  循着诗句,走近沈家门历史文化 
  
  普陀从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渔猎耕作独特人文环境、丰富自然资源、秀丽海岛风光更是造就了无数美妙奇异的民俗文化。 
  
  “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这首由清代诗人刘慈孚所作的《沈家门》,描写的正是清朝时沈家门地区繁荣昌盛的景象。 
  
  其中“荻芦烟软藏渔户”描写的正是沈家门滨港路、泰莱街附近的旧时渔港风光。而“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书写的是沈家门四德新邨、丁家官房这些富户们当时生意兴隆的景象。 
  
  昨天上午8时30分,40余名市民集中在沈家门缪家塘四德新邨门口,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普陀博物馆的馆址。“今天,我们首期普博之旅要走的就是缪家塘、四德新邨、泰莱街、丁家官房、圣母堂。希望大家能通过亲身所见所闻,来感受沈家门渔港的历史变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市民们走进了四德新邨的老宅大院。 
  
  “旅游+文化”讲好普陀故事 
  
  这座建于1942年的四德新邨老宅,曾是沈家门富商黄德财等四兄弟的渔业商行。作为如今整个舟山都少见的四合院式双层木结构楼房,一砖一瓦,一木一草,都述说着沈家门的历史。“我住在沈家门老城区,还不知道这里居然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四合院。”家住沈家门的市民刘先生听了讲解后连连赞叹,觉得这回带着孩子参加这趟“普博之旅”是来对了。 
  
  据普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首期“普博之旅”共邀请了40余名对普陀历史文化有兴趣的市民朋友,通过这种“旅游+文化”的模式,让市民能够近距离地聆听接触到文物保护的内涵,同时也跟旅游结合,讲好文物故事,宣传普陀的海洋文化。 
  
  据了解,今年的“普博之旅”文化遗产零距离体验活动全年分为6期,将走进乡镇、村庄,关注、了解普陀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本地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古遗迹、古战场、古手艺,宣传推广普陀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