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2019-03-08 13:2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图为乔应菊正在为堆绣作品上色。 李隽 摄
6日上午,记者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见到了湟中堆绣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乔应菊。
在宽敞的展示厅中间,58岁的乔应菊掀开了一块长长的红布,“这一幅作品是《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分迎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见面和送亲三部分,我和徒弟三个多月才完成。”

图为朱红秀正在做堆绣。 李隽 摄
说着只见长达数米的蓝色卷轴上,一幅色彩艳丽、生动立体的和亲画面展现眼前:身披大红锦缎的“文成公主”婀娜多姿,前来接亲的“松赞干布”魁梧健硕,汉藏民族的民众或是献上哈达、或是载歌载舞……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也是我的创作心血花费最大的一部分了。”乔应菊介绍,《唐蕃古道》已经完成,作品长7米、高90厘米,其中“松赞干布”接亲的故事缩微成1.7米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图为堆绣作品《唐蕃古道》局部。 李隽 摄
“仅是这一个人物就用了近200块丝缎叠加了4层才完成的,故事的构思和绘图我也是花了3年时间。”乔应菊指着卷轴中的藏族姑娘告诉记者。
湟中堆绣艺术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与塔尔寺的壁画、酥油花同负盛名。堆绣最初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艺术产物,它的内容和形式独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工细精湛,是藏族工艺美术的主要形式之一。2008年湟中堆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经从事堆绣制作30年的乔应菊从小喜爱绘画,涉猎工笔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初次在塔尔寺见到唐卡堆绣时她便深爱上了这独特的艺术。
“当时看着颜色鲜艳、对比度强烈的唐卡堆绣,就喜欢上了,用布一层层堆叠起来的佛像和人物都很立体,像活的一样。”乔应菊说,后来她才慢慢了解了堆绣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因为湟中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多用于唐卡制作,而对唐卡堆绣感兴趣的人都是信教民众。为了让堆绣技艺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乔应菊在1991年尝试着做佛像和佛教故事以外的题材,《仕女图》《十八罗汉》《大观园》等人物故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我带着这些作品去过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国外友人对我们青海的民间工艺和民族风情特别感兴趣,不少人会发来订单。”乔应菊说,虽然堆绣图案精美、艳丽端庄,但制作过程费时费工,况且每一片丝缎的叠加都是手工完成,没有机器可以替代,现在愿意学堆绣的人不多了,要想办法传承下去。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传承湟中堆绣的传统技艺,2014年,乔应菊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每年她都会联合当地妇联、残联等部门为当地妇女和残疾人免费做培训,几年下来她先后招收学员近千名,但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
今年41岁的朱红秀跟随乔应菊学习堆绣10多年,如今已经小有成就,《唐蕃古道》就是她和乔应菊合作而成的。
“我特别喜欢堆绣,这是一种工艺也是艺术,虽然现在我们做堆绣的人只有几个,但还是觉得挺有意义的。”朱红秀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