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奢侈品:西方玻璃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内蒙古的辽代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通辽奈曼旗陈国公主墓、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多伦县小王力沟辽代贵妃墓等大型辽代墓葬相继得以科学发掘和有效保护。这些墓葬的随葬品数量众多,制作精良,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与科学价值。在这些随葬品中,乳钉纹带把玻璃瓶、长颈玻璃瓶、乳钉纹盘、高足玻璃杯、带把长流玻璃瓶等几件完整的辽代玻璃器尤为珍贵,均为内蒙古博物院基本陈列的展品。
  
  埃及人和美索布达米亚人在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2500年发明了玻璃,用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小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产品。
  
  考古资料表明,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玻璃,年代为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500年,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些玻璃主要是一些单色玻璃珠,在生产过程中借鉴了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采用当地的矿物,如滑石、辉石、蛇纹石以及草木灰等原料制备而成。其化学成分与西亚的古玻璃十分接近,均为钠钾钙硅酸盐,但玻璃中含有较多的气泡,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比较差,这也正说明当时从西方主要带来的是玻璃制造技术,而不是玻璃制品。
  
  长江流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玻璃产地。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方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术传入我国。由于中国古代日用器皿惯用瓷器,中国的古代玻璃制造技术始终称不上发达,在生活中不很常见,主要以舶来品为大宗。两宋时的大食诸国、清代早中期的西欧传教士都曾将玻璃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玻璃制造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国外技术的传入及工匠的努力,我国人民最终掌握并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玻璃生产技术,并于明清时期登峰造极。
  
  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长颈刻花玻璃瓶,平底、折肩、瓶颈、腹与底以刻花的手法装饰几何花纹,为伊斯兰玻璃中常见的样式。经化学检测,属于钠钙玻璃,与一般伊斯兰玻璃的成分相似。辽宋墓葬与寺塔地宫都曾发现过伊斯兰玻璃器,其中也有数量不算太少的玻璃瓶。有学者推测,此种式样的玻璃瓶,应为蔷薇水瓶,其产地属大食,由大食输入中国。
  
  众多的伊斯兰玻璃器传入辽王朝,无疑是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和交流的一种真实反映。辽与西域各国的往来由来已久。在耶律阿保机建国初期,和州回鹘即从西域远道来贡。《辽史属国表》记载,天赞初年,波斯、大食等国都先后朝贡于辽。辽代中期西域遣使来朝的次数增多,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繁盛。往来于契丹的各国使者和商贩很多,辽上京还设有回鹘营,专供回鹘商人居住。在高昌附近还建立了榷场,允许商贩“任便往来买卖”,反映出契丹与西方诸国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
  
  在辽代,精美的西方玻璃器成为契丹贵族之所爱,被视作豪华奢侈品,其价值远在黄金之上,上层社会人士斗富,往往用玻璃器皿来显示其高贵阔绰,这也是玻璃器数量稀少且多出于大贵族墓葬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