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高站位 深挖内涵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视察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当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把大运河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可以说,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助力大运河所贯通的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

  历史上的大运河在各地各有其指,也各有专名,比如邗沟、鸿沟、白沟、漕河、运河等,今天我们所说的大运河主要是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运河体系。它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东部运河水利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向首都和北方边防输送漕粮与兵备物资的需求,将各地的运河疏浚、拓宽、截弯取直并关联起来,形成了空前的运河体系。它像一个巨型的三角,贯通了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5条东西流向主要河流,串联起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支撑了汉唐之后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以加强南北经济、社会联系交往,连接起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如果说黄河、长江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那么大运河堪称中华文明史上一条人工打造的母亲河。

  大运河以其漕运、交通、泄洪、灌溉和生态涵养等功能而成为连通南北的主动脉,但是随着海运、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兴起与环境变迁,大运河的原有功能渐渐衰落或退出历史舞台,局部地段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沧桑阅尽时光流转,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结束了,但它作为宝贵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之河才刚刚开始。大运河的不同点段,尤其是各类杰出的水工设施开始陆续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蕴含的突出而普遍的价值开始在更高层面更广泛地被世人所关注,其保护与“活化”问题也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历史上的大运河流动的是水,载的是舟船,运送的是漕粮及丝帛油盐,传递的是南来北往的信息,沿途官府、会馆、寺庙、园林、水工设施、船厂库房密布,串起了各地的经济、文化、民俗、记忆与家国认同,不仅是一条漕运之河,也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和文化之河。今天,大运河是一个巨型复合型遗产系统,除了已被掩埋地下的部分,大运河大部仍然是活态遗产,仍在发挥着某种实用功能,与周边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其处于我国中东部人口高度密集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运河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项非常紧迫和任重道远的事业。

  然而,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价值的认识尚不到位,保护、利用工作尚有很大差距。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量最宏大的运河系统,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相对较晚,即便是大运河沿线和周边的部分民众对大运河也所知甚少,其社会影响现今不能与丝绸之路、长城等文化遗产同日而语。不过,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步入信息时代,我国社会已然迎来了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发展大力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大运河作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绝佳切入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需要这条历史长河以古鉴今,需要这条生态长河涵养大地,需要这条旅游长河观光启智,需要这条文化长河传承创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严格保护运河遗产本体,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合理延续运河的原有功能并探索适合现代与未来人类需求的文化遗产新功能,主动融入所在地区尤其是运河沿线地带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这既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也是一大挑战。

  因此,应该抓住机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严格保护运河遗产本体,深入挖掘、系统展示、不断提升对运河遗产价值的认知。在加强对大运河本体保护、价值认知基础上,探索大运河运输、环保、景观、旅游等方面新功能,在宏观、微观层面上缔结人与运河的新型关系。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应形成对运河文化带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科学的定义,并在严格保护前提下、扎实研究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总体性建设规划,指导各地将运河与所在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包括运河遗产体系、运河水带、运河绿带、运河景观带、运河旅游带、运河创意产业带和运河通道等内容的运河文化带为纽带,串起沿线城镇,带动沿线城乡进入文化繁荣兴盛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快车道,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文化与经济相互提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标工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撑与示范工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