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秘中国古人如何度夏?穿六层衣服仍然凉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荀超、陈荷,原题:烈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锦衣五重仍轻薄透凉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

 

  现代人过夏天,在室内,风扇空调是基本标配;出门在外,能有多凉快就穿多凉快,短袖短裤配凉鞋的小妹儿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没有电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过盛夏的呢?尤其是看古装剧,电视里各朝代的古人们基本上都穿着宽袍大袖,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着真是热得慌!

 

  果真如此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著名服饰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先生,他告诉我们: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当轻薄,六层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凉,在款式、颜色上也相当讲究,可以说得上是既时髦又凉快。

 

  一够亲民

 

  芭蕉等植物纤维均可织成夏布

 

  夏季衣服自然想要穿得凉快和健康,因此,面料的选择就显得相当重要。一般来说,丝、棉、麻等天然纤维,比较透气舒适,很适合拿来做夏季衣料,古人那是相当聪明,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先秦时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来度夏。而王公贵族则比较奢侈,爱穿纱衣、丝绸。”张志春说。

 

  “葛布”俗称“夏布”,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在尧舜时代可是风靡了中国好长一段时间。《韩非子》中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了“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导,可见夏天穿葛布衣服肯定是非常凉快的。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茎纤维。这种纤维制成的布料质地细薄,穿在身上轻薄飘逸。除了可用来做衣服之外,魏晋时,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做头巾。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诗描述过葛布的清凉,“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光读这诗,就有一种微风拂面的清凉感。其实啊,葛布现在也有,但现在最好的夏布,在古代也不过是中等。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除了葛布之外,许多植物纤维指称的面料都适合在夏天暑热的时候穿,比如,以苎麻制成的夏布,芭蕉皮织成的蕉纱,竹皮、木芙蓉皮纤维织成的竹布、慕容纱等等。“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这些面料也都能达到轻薄透凉的效果。

 

  二够轻薄

 

  穿六层丝绸,仍可隐现肚脐

 

  古代既有亲民舒适的葛布,也有奢华精致的丝绸。

 

  据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国就开始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的生产开始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随后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花色、品种也开始渐渐丰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