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保人才培养 让文物“活”起来

  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国家宝藏》系列节目,让国宝和博物馆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同时,由于节目新颖的创意,让平日里一直从事幕后工作的文物修复专家、匠人们,有机会走上前台。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国宝的色彩更加璀璨惊艳。然而,这些令人敬佩的护宝者让文物保护工作植入人心的同时,却也传递出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尴尬。

  有统计数据显示,相比于数以百万计的待修复的文物,我国的文物专业修复人才队伍十分匮乏。这一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据调查,全国仅急需修复的馆藏文物就有230余万件,而国内具有一定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人员只有6000余人。如文物大省山东的统计数据显示,根据2015年底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关数据,山东省内国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共约200余万件,其中需要保护修复的数量也已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近70万件;省内国有文博单位共有192名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具有10年以内从业时间的人员有90人,具有10年以上从业时间的人员有102人,从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且人员过于分散,不利于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实际工作的开展。按目前的人员状况和修复进度,完全修复现有待修复文物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可以说,专才的缺乏制约着文化遗产资源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保护、传承、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日前发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文博机构和人才队伍一直是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短板,在文物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加大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

  为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有政协委员就建议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各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增设有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技术人才。可喜的是,如今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高校初见成效。(王国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