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明器―――瓷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器,俗称冥器,即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是用陶、木、石制作而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历代墓葬里都有发现,自宋代开始以瓷制作的冥器逐渐流行,一直到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在随葬的明器中,除仿制各种实用的器物外,还有房屋、井、仓、灶、猪圈、家具等模型,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生活情况以及雕塑艺术的水平。

 

  下面介绍的几件瓷屋模型,就可以生动地说明明器在我国古代随葬习俗的普遍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几件瓷屋是在前些年安徽望江县城郊护城村一座北宋砖室墓出土的,当时出土瓷器陪葬品多达50多件,其中瓷屋模型就有7件,质地为青白瓷,屋顶呈悬山式,有开三个门洞的,也有开二个门洞的,皆无门扉,另一个瓷屋只是刻划有门框的线条,未开门洞,通高为12.2 14厘米,宽10 12厘米,整个瓷屋制作规整,造型古朴,现为望江县博物馆收藏,最近经国家级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有着相当的考古研究价值。

 

  房屋模型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历代司空见惯的埋葬习俗。从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资料上更是屡见不鲜,如前些年甘肃武威雷台一座东汉墓出土一件五层楼院模型,高达105厘米,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院墙四角均建有望楼,其间有飞桥相通,桥身两侧有障墙,以防外来的袭击,其建筑规模可谓气势恢宏,十分壮观,既说明该墓主很可能是个十分显赫的贵族人家的缩影,同时也充分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已趋相当尖锐。另外在1967年4月,湖北鄂城东吴孙将军墓出土的陪葬器物中,也有瓷屋模型达五件之多,形制大小不等,通高7.5 18厘米,进深8 13厘米,宽5 21厘米,屋门除在正中开了一个门外,还有左右开门的,气派十足,反映孙将军生前居住条件的富有,过着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特别是到了宋代,这时瓷器制造业空前繁荣,加上道教盛行,无论是官府或平民百姓,由于对瓷器的崇尚,认为瓷器比过去的陶器更坚固耐用,美观雅致,故自然而然便纷纷以瓷器模型取代陶器模型作为随葬品,已成为大势所趋。

 

  总之,从历代的陪葬习俗看,无论是陪葬房屋模型或其他器物,都足以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在人们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