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画珐琅”工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笔者收藏的这对方形小盘是目前收藏市场上已十分鲜见的画珐琅工艺品,敞口,浅弧壁,四直足,通体施白色珐琅釉,盘底画珐琅彩博古纹,铜胎沉重,口沿与四足底露铜胎,盘内壁沿以黑地金彩绘制缠枝莲作装饰,盘心外圈用蓝料勾回纹,盘心画博古纹,笔致精细,立体感较强;盘外壁画黑地缠枝花卉纹,是清代晚期铜胎画珐琅器的上乘之作。

 

  这对画珐琅盘所画纹饰为博古纹,是中国传统工艺品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博古即古代器物,由《宣和博古图》一书得名。明末至清代的景德镇窑瓷器上博古纹相当流行。

 

  博古纹以黑色打底,金彩作线条,细致地绘饰鼎、尊等的脉络;也有以其他颜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器物,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清代康熙年间,欧洲的画珐琅器 洋瓷 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入清宫廷。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 玻璃器 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和特点的画珐琅器,笔者认为,画珐琅是中西合璧的传统工艺。我国烧制的画珐琅器造型稳重浑厚,与瓷器中的粉彩相似,而欧洲的画珐琅器,胎体一般比较轻薄,表面具有较强烈的玻璃光泽。

 

  雍正年间画珐琅工艺传入苏州地区,从而形成了内廷珐琅处和广州、苏州三大画珐琅生产中心,产品各有特点。这对画珐琅盘从风格上看应为广作。

 

  从有关资料来看,画珐琅进入技术成熟的精制阶段应是在康熙五十七年。乾隆时期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清晚期的嘉庆初年,画珐琅还保持着乾隆时代的某些遗韵,此后,随着国力的衰退,画珐琅器的生产日渐衰落,虽也曾一度出现过一些精品,但毕竟属回光返照,已无力回天了。民国时期的产品更是画工粗糙、铜胎轻飘,不能与清晚期的作品同日而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