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人物画简论
明代在盛行官窑刻板的图案纹饰同时,也有一部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窑青花瓷画出现。尤其在官窑瓷处于低谷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表现十分突出。这以后的成化、弘治各朝,也不乏清新之作。特别在万历朝后期,官窑制作日渐衰落,而民窑随着国内市场和外销需求的增长,有了较大的发展,其间青花瓷画改变了以官窑为蓝本的惯例,瓷画师们将目光投向景德镇以外地区,向当时的新安画派和安徽版画寻求借鉴。特别是天启、崇祯时期的画面更为突出。在封建社会里尽管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着统治地位,在陶瓷器上打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不足为奇。但是,陶瓷毕竟是劳动人民制造出来的,在纹饰绘画上反映自己劳动的场景和生活画面,也是理所应当的。特别是这些瓷器的烧制,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上劳动人民实用的需要,还能反映他们劳动生活的绘画,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明清民窑青花瓷表现人民生活的多为农耕图。如牧牛、耕作、摆渡、捕鱼、狩猎、挑担、售物、猜拳行令、渔人得利、风雨夜归等。清代早期及晚期多农耕的画面,如康熙年的“渔樵耕读”,虽然描绘有打鱼、挑柴、耕田的场面,但总会出现一个读书人,暗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与清初帝王鼓励农桑、奖掖士学有关。清代末期农耕图的画面多为写实,人物形象较为呆板。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景德镇制瓷业的青花全景图,昌江两岸,三街六市,制坯的、装饰的、烧瓷的、贩运的,人物繁多,场景恢宏。景德镇的繁荣景象,制瓷业的兴旺情景,劳动者的活动场面,都非常精细地表现了出来。这将是一幅不朽的青花瓷画。
从本书所汇集的青花瓷画可以看到,元代的人物画多为历史故事和杂剧场景,均绘制在形体较大的器物上,如梅瓶、玉壶春瓶、大罐等,碗、盘中的人物画甚少。多用进口钴料,发色纯正艳丽,绘画技巧高超,线条流畅自然。人物多处于画面最主要位置,刻划细腻生动,背景烘托故事气氛,景物错落有致,较好地表现主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看出这些画法画风受到元代画家何澄、赵孟頫、赵雍、任仁发等人的一定影响。通过这些绘制在瓷器上的青花画,可以让人领略到元代绘画的技巧和风格,了解元代的服饰和民俗,增加对元代杂剧在当时流行情况的认识。
明代青花人物绘画,也是深受当时画家唐寅、文征明、仇英、钱谷、徐渭等画风影响的。因此多为写意画,画面豪放,笔意酣畅,构图简朴。人物纹饰的题材广泛,八仙、罗汉、神仙人物较多,明中晚期广为流行的婴戏纹很有特色,以嘉靖为界,之前头部丰满圆润,前头部突出,刘海飘起;嘉靖及之后,所绘儿童的后脑硕大,头发为一撮毛。永宣时期青花纹饰常见神话、仕女人物,画意豪放生动;空白期青花纹饰则以高士、历史人物为多,成化、弘治时期瓷器生产呈现兴旺局面,青花人物色调柔和、淡雅,线条清秀简洁,笔意细腻,神态生动,常见婴戏、高士、神话和历史人物。嘉靖到万历,人物题材更为丰富多彩,人物造型较夸张、构图繁缛,多双勾填色法,线条清晰画风较自然。钴料发色浓艳,蓝中泛紫,很有特色。晚明官窑式微,民窑突起,人物画题材多为世俗人物,画面简洁,多有写意风格,用笔随意潇洒。
清代人物纹饰在明代基础上又有发展,新出现了一些戏剧文学人物、西洋人物、刀马人物等。受清代画家石涛、王原祁、黄慎、郎世宁等人画风的影响,官窑器青花人物,工丽洒脱,繁缛细腻,典雅高贵,主题鲜明。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王朝,人物画较多,层次清楚,有立体感,艺术性较高。民窑人物画以写意为主,笔法朴拙,题材多样,但构图往往缺乏章法,精细之作也有,但较少。如受徽州木板年画影响的婴戏纹,神态可爱。 完 (本文选自《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