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亦珍
陶文化历史悠远,早在史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祖先们即开始制陶现代考古。资料报道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以及江苏沥水神仙洞遗存中均发现有古代陶片,距今已近万年历史。我国史前古陶如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文明进展的一部分,标志着中华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任何一个部落都各有自己特色的陶器,开始有红泥陶和灰陶、白陶三大品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制作随之演进。史前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彩陶、灰陶、黑陶、黑衣陶、印纹陶和夹灰陶等。商代白陶已闻名于世,秦汉釉陶,以及红陶、灰陶延续至今。可以说陶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它涉及胎骨、形制、制作程序、工艺、焙烧技术等多种值得研究的课题。2004年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指出:“今后不仅要研究瓷,也应研究陶”。这说明当前重瓷而忽略了陶的研究。
我国瓷器起源于商代中晚期 原始青瓷 ,历周、春秋战国,真正的瓷器东汉时方趋成熟,所以说先有陶后有瓷,没有陶就没有瓷,这是一个发展过程。
笔者是一古陶瓷爱好者,曾参观过不少博物馆,所见陶的陈列零落,而瓷的陈列洋洋大观,且对陶器不作详细解说,而对宋瓷及明清官窑器则情有独钟。如果走进新华书店或书市,关于瓷的专著琳琅满目,尤其是名窑名瓷、元青花瓷、明清彩瓷、官窑瓷论著与图录比比皆是,惟独见不到一本有关古陶的论著。笔者多年前购得一册江西省彭适凡先生编著的《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真是如获至宝。同时听说有一册《中国彩陶图录》,曾跑遍南京新华书店也未见踪影。当前唯一可供学习参考的有二本书:①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史》;②耿宝昌先生编著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或者因笔者孤陋寡闻,还有专著不得而知。尚请谅解。笔者吁请国内古陶专家能有古陶论著问世,有助于初学者,且泽被子孙万代,功德无量。
笔者与好友陈志武先生均爱藏古陶,兹介绍三件如下。
(1)薛城文化陶罐(图1),高22厘米,底径22厘米,口径14厘米,腹围68厘米,折口,矮颈斜肩,筒状腹,平底。肩上对称四孔,腹部刻画抽象人面纹,以孔为眼外加眼眶。且鼻、口、耳皆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属泥条盘筑法所制。此器早年收集于高淳农村,薛城遗址距高淳县五公里,属良渚文化中晚期。此件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制陶是一件珍贵资料。(2)汉代的陶喷壶(图2)。白陶胎,高22厘米,莲蓬头,长颈,球腹,圜底,腹部有一进水小孔,旁附半环状把手。此壶造型奇特,而美观,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即制出如此优美之器,真让人惊叹不已,此器为浇花之用,当前仍有同样造型,说明其历史久远。 以上为陈志武先生藏品 (3)灰陶“博山炉”式樽(图3)。通高18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5.5厘米,直口,方唇,平底,附三兽蹄足,腹围50厘米,博山炉式圆盖,盖顶高尖,山岭重叠。为汉代物 明器 .
根据资料记载,汉代陶樽有此形制 无盖 ,同时有此变形博山炉式陶樽,有盖而无镂雕孔。宋时无盖称为奁,或三足炉。应均由博山炉演化而来。
博山炉流行于汉晋,有铜、陶制品,汉代绿釉陶多见,红灰陶多属明器,此樽当是从博山炉演化而制。秦汉时盛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大山,博山炉是根据这一传说定型设计。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以及人物、动物、云气纹之类,象征“三山”仙境。炉下托盘象征海水,使用时将香料置入炉内燃烧,烟从盖上镂孔出,如同云雾缭绕。笔者藏此件多年,如奁、如炉、如樽,一直谜而不解,经研究方定为樽。
中国陶瓷学博大精深,涉及形制、制作工艺、胎釉、焙烧窑口等。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陶瓷制品也随之演化,从它的造型、工艺来说“代有更替,互为借鉴”,每一件器物无不体现这一点,此樽即为一实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