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只是一种文化现象
2018-02-22 09:38:29 作者:王建新 来源:网络 已浏览次
风水是文化,风水学是文化的学术研究,高等学府应是提供这种学术研究赖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庸俗附和、随波逐流,更不能将大学课堂变为宣扬个人神异能力或培植虚无主义的温床。
据报道,北京大学易学社邀请台湾风水人士搞了个讲座,尚未开始就已座无虚席,后来者只能坐地板或挤在角落里。从这种盛况,能理解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也能看到学界对风水的关注程度。但该报道相关内容告诉我们,这位人士是风水师,讲的是风水而不是风水学。他的一些说法,如读书不如学风水、学会风水能随心所欲、易经八卦不如风水、西方无科学等等,让许多听讲者感到难解,似乎被拉进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恍惚境界。很明显,其讲座目的是与风水神奇作用有关的个人宣传,而不是从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角度对风水加以理论分析。这也许不是北大易学社的初衷,但这件事说明,学界及相关文化研究对风水与风水学的定位还不清晰,还在“信”与“学”两个完全不同领域之间盲目徘徊。
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是一种认识和解释自然、环境、人类之相互关系的方式。普通民众信风水,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人的行为伦理和审美意识,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风水及风水师的奇特能力本身没有错,那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属于民间惯性。而风水学则大不相同,是要通过风水现象的深入研究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搞清其思想渊源及实践脉络,达到兼容并蓄的学术目的。比如,通过风水与经典的比较去理解现代中国人环境观念的思想根源,从风水实践出发去研究中国民众的环境观及生活态度。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在民间根深蒂固,单纯将其视为迷信而加以排斥有无视国情、苟合科学主义强势话语之嫌;而混淆风水与风水学之间的区别,放弃学界所应该承担的理论分析任务,则会形成误导,并有可能助长盲从和偏执的认知方式。
这里,风水与风水学的意义分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思想并不都是糟粕,而西方传来的科学思想也不是万能。重要的是,要准确鉴别不同知识体系的性质、内容和功用,合理看待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不同问题,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喝咖啡、穿时装、用厕所纸、勤洗衣服和浪费食物,原本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消费文化发展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并且已经被中国民众广泛接受,可最近却被英国科学家列为有害于环境的五大日常罪行;而曾经流行于中国民间、并被视为不健康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之饮食观念及行为,近来开始得到平反待遇,媒体纷纷报道说,国外科学家已经从免疫学和环境适应的学术研究中为其找到科学依据。这两个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及文化背景。关键是,我们在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吸收和普及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建构属于自己的主体性知识体系。
当今世界,在理性思维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富裕生活和自由思想,也造成许多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发展的经验使西方国家开始调整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出现由科学主义向自然主义的观念转变。这说明,绝对科学主义的观念形态有明显历史局限,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本土的自然主义观念体系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需要严格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风水是文化,风水学是文化的学术研究,高等学府的任务是提供这种学术研究赖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庸俗附和、随波逐流,更不能将大学课堂变为宣扬个人神异能力或培植虚无主义的温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