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业面临“巧妇无米” 文化传承不应成为空谈

  家具行业一直有一句至理名言,即“木材是家具设计的中心”,这句话用于红木家具也显得更加贴切,在明清两代如果没有那么多深色名贵木材供家具匠人们研究使用,很难说在世界家具史上会有让我们骄傲的“红木家具”这辉煌的一页,但是到目前,红木业却不得不集体面临“巧妇无米”的局面,红木原材料一木难求已成定局。

  日前,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的《烫手的红木》节目中,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红木行业原材料的稀缺及直接导致的红木家具价格的失控暴涨,而近日来关于各国对红木原材料限制出口的多个报道也令红木业内人士和红木爱好者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红木家具已经因原材料的稀缺渐渐走上独木桥,想要使红木业拥有健康有序的发展、红木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就必须在原材料方面打破瓶颈。

  近年来红木业内专家也都一致表示过新的红木原材料开发的重要性,红木国标起草人杨家驹认为,开发和寻找红木替代树种是迟早的事,虽然用这些木料做出来的家具不能算红木家具,但完全可以叫做明式或者清式古典家具,它们同样具备文化意蕴。朱长岭也多次表示,红木家具的选材标准应该与时俱进,开放标准,红木家具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决定了其选材的可持续性。

  而在《烫手的红木》被着重解读的红木业领军企业连天红也在近日表明了其在红木原材料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连天红相关负责人表示,连天红近年来斥资过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探寻,一经发现了十余种木性可以媲美红木的木料,同红木一样拥有硬度高、密度大、油脂含量高和耐磨性好,并且已被列入了使用范围,并会给出合理的定价。

  也有个别对红木业发展未作深入了解的人认为红木家具的昂贵就在于原材料的稀缺,如果原材料的选择过于宽泛,势必会影响红木家具的尊贵地位。业内专家对此种说法“泼了冷水”,专家指出,投机者炒作一个品种,都会赋予它一些妖魔化的东西,比如稀缺、灭绝等,尤其是现在事实上红木原材料也确实严重稀缺,就更加具有了炒作的价值,目前红木原材料的紧俏已经使大量红木企业不事生产,存着“囤积居奇”的心思专门囤积红木原材料,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明显会给红木家具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红木原材料的与时俱进并不会影响红木家具的文化特性和尊贵性,反而对红木业暴利抑制作用明显。

  其实,纵观红木家具的发展历程,从宋元时期使用榉木、楠木、榆木等材质,后来因这些材质短缺又开发黄花梨、鸡翅木等硬木,紫檀直到清朝后期才开始使用,红酸枝的出现在更晚的民国时期,这也正如专家所说,当“传统老红木”满足不了生产时,“新的红木品种”势必出现,来弥补这一缺失,采用另一种木料来代替是历史潮流。这样,红木家具行业才会蓬勃发展,红木文化的传承也得存在于新的载体之上,不致沦为“镜月水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