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上多以深浮雕琢刻螭纹
螭龙纹和螭虎纹实际上是同一种纹饰。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说文解字》称:“螭,若龙若黄。……或云,无角曰螭。”《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由此可知古人心目中的螭龙头部无角,腹生四足,状似老虎,故螭龙纹又称螭虎纹。
龙为古代传说中最神奇的灵异动物,虎为百兽之王,古代将螭纹装饰在玉剑具上当然有其用意。剑为武器,是军事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龙有无穷的力量,虎为勇武的化身,因此将螭纹装饰在玉剑具上,有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吉祥寓意。
螭纹盛行于汉代,汉代玉器(尤其是玉剑具)上多以深浮雕琢刻螭纹。其状弯颈曲腰,身形粗壮,筋肉饱满,四肢矫健有力,作蓄势待发状。头形似虎又似猫,双眼圆凸,炯炯有神。若从其头部上方俯视,头形略方,到鼻子为止,嘴巴不向前方伸出,故俗称方首,或叫方嘴。宋代文人士大夫十分喜爱汉玉,玉工尤其喜欢仿琢汉代螭龙纹,不过因宋人的审美方式与汉人不同,所琢螭纹身形细长瘦弱,四肢软弱无力,双眼圆而不凸,嘴巴向前伸出,使头形变尖,形象变成壁虎状,完全丧失了汉代螭纹的凶猛感和神韵。
奇怪的是,玉剑具中的玉璲却有相反的寓意。玉璲在古玩界习惯称为昭文带。明谢堃在《金玉锁碎》中提到:“然俗称昭文,亦有意义。古人带剑上朝,至晋始改木剑,然上朝犹佩之。剑,武备也,曰昭文者,讳武备也。”表明古人虽然重视武备,但不主张轻易动武,更反对穷兵黩武,玉剑具中的玉璲就蕴含着这种寓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