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没有诗赞颐和园的“金光穿洞”
所谓“金光穿洞”就是每年冬至前后,日落时分,十七孔桥的十七个桥洞都被夕阳点亮,美不胜收。于是坊间流传,这是古人建桥时运用了天文学原理,因此赞美其是巧夺天工的一大奇迹。事情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穿越回清代。在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准备为其母孝圣皇太后庆祝六十大寿之前,西湖(昆明湖前身)上本没有桥,只在湖东界长堤上有一座龙神祠。旧长堤的位置是自龙神祠斜上西北直至今昆明湖石舫附近。也就是说当时的瓮山(万寿山前身)与西湖基本上是东西错开的。同年冬天,乾隆命将旧长堤东移至畅春园的西堤(即今昆明湖东堤的位置),并挖湖东扩,留下龙神祠形成今日的南湖岛。同时,在湖的西堤外又建藻鉴堂和治镜阁岛,与南湖岛分别象征东海的三仙岛,即蓬莱、方丈与瀛洲。扩建后的西湖名为昆明湖,比原来的西湖大了两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抱山环的美丽风景。
清帝非常重视敬天祈雨,所以乾隆帝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后又御名“广润灵雨祠”,并且年年都到这里祈雨,企盼天下风调雨顺。有了南湖岛,与岛最近的岸边必然要建桥以相通,这样,十七孔桥也就应运而生了。
此桥是三山五园中最大的桥,仿卢沟桥而建。桥上的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惟妙惟肖,大小共544个,比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还多。桥两头还有石雕异兽,形象威猛,极为生动。十七孔桥上有乾隆撰写的匾额,正南端是“修蝀凌波”,形容十七孔桥像一道彩虹,飞架碧波之上。正北端是“灵鼍偃月”,比喻十七孔桥像西海神兽,横卧水中如同半月。至于古人如何用天文学原理制造出“金光穿洞”现象,我想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
乾隆帝还令在十七孔桥的东岸建造国内最大的敞亭“廓如亭”,这是清帝与翰林词臣们饮酒赋诗的地方。当时的清漪园(今颐和园)东堤是没有园墙的,于此亭四面观景,可让人无私无欲,胸怀宽广,故名“廓如”。另外,乾隆帝有时在畅春园问安或想去玉泉山静明园,又或由万寿山返回圆明园时,这里也是他的登舟之处,极为近便。乾隆帝曾作《廓如亭》诗,其中云:“虚亭湖岸俯澄流,恒此登舟亦舍舟。设以廓如名责实,大公却与我心投。”
清漪园建成后,乾隆帝非常喜欢这座山水园子,每年数次前往游观,光吟咏清漪园的诗就多达1500余首。其中,在《昆明湖泛舟》一诗中,他赞美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盛时的清漪园景观有100余处,可以说是晨昏皆佳,四时皆美。其中观赏夕阳落日最佳之处,除十七孔桥外,还有望蟾阁、夕佳楼、知春亭等诸多地方。但品读乾隆的清漪园诗时,我们却发现,里面不仅没有一首咏十七孔桥的诗,也没有咏清漪园夕阳落日的诗,更不要说“金光穿洞”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乾隆帝在乾隆九年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后,他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赞誉圆明园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暗示自己不再建园,但事隔不久,清漪园又动工了。随后,乾隆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如他所说:“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也就是说,他每次赏游清漪园都在上午八时左右,到中午就返回圆明园,从不在清漪园中过夜。这一点,乾隆帝还真是做到了。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的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自然美景,当年贵为天子的乾隆大帝却无此眼福,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小小遗憾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