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面对死亡:用尽最后力气为自己唱挽歌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谈“死”不多,有一句最著名:“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虽各有理解,但于“朝夕”短促间以见孔子重生轻死的态度却无甚异义。

人能对死淡然而又豁然实属不易,不过至少会有类似子路的好奇。一向莽撞的子路曾拿捏着问:“敢问死?”烦请孔子解答。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不作直接解答。对此梁漱溟有独到见解:“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生活。”孔子认为“生”的意义更重要。

但“死”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也是哲人必须解答的问题。《礼记·檀弓》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死这事有些复杂。可惊天动地也可无声无息,人是社会的,死也不单是个体的事。《列子·天瑞》又说:“死者,人之终也。”生为起点,死为终点,不仅是人,生命皆然,属自然现象罢了。《庄子·知北游》又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虽深奥,可老百姓也常说人活一口气,人死如灯灭。临终曳杖咏而歌

可若是孔子自己面临死亡又会怎样?《史记·孔子世家》记: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礼记·檀弓上》补充了一些细节,使这一历史叹惜多了些生命的温度: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那日,病弱的孔子依旧在清晨早早起床。他背着手,拖着手杖来到门边。这本是一个简单而又自然的动作,却被后人解读得意味浓烈。孔颖达说:“杖以扶身,恒在前面用。今乃反手却后以曳其杖,示不复杖也。”以为孔子特以“曳杖”示人自己恐将不久。我不以为然,却也极力想象着73岁的孔子龙钟而又“逍遥”的样子:那一刻孔子忽觉精神尚好,他背着手拖着拐杖慢慢步到房门口,从容且自在。“逍遥”一词,今人尤其喜欢,这竟是“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临终前的状态。孔子此时虽不如以往“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还一定是神色安然优游自在;纵然不能如前那般“趋进,翼如也”,走起路来宽袍大袖飘飘摆动如鹏鸟展翅,却依旧可以魁伟如山。不然,如何当得起“逍遥”二字?也许,真是借用那回光返照的力量,孔子用他最后的能量舒展生命。

门外的风景依旧。天还是那个天,鲁国也还是那个鲁国,而他已不再是从前的他。孔子立于门边向外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飞鸟高翔于空?秋草铺满远地?他又想看到什么,“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歌”——是低吟浅唱?还是长歌当哭?无论如何都不再是“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时的意兴阑珊,但仍然是世间少有的气象。可此时的孔子毕竟衰弱,歌罢他便回到屋里对着门坐下,后寝疾七日而殁。《曳杖歌》成了孔子用尽平生最后力气为自己唱的挽歌,是孔子最后的生命述说。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临终时的孔子一定是孤独的,也是凄凉的。曾经“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可如今多数的弟子都在任上,“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孔子想念这些弟子。亲人此时也不在身边,在他回到鲁国前已是妻亡子故。孤独和悲凉就像萧瑟的秋风一样阵阵袭来,像夜幕似的黑压压推却不掉。子贡大概是孔子最后见到的可以说说心里话的弟子,见到子贡孔子就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似的嗔怪:赐啊,这么久你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哪?而此刻的子贡也定是惊慌了——夫子的病真的危重了。“泰山崩塌了,我们何以仰高?梁木折断哲人凋零,我们又将追随于谁?”子贡心底的痛今日读来依旧滚滚如潮水。

之前孔子曾隐隐地嗅到死神的味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已经衰老得这么厉害了吗,很久都不再梦到周公了。那以后他便做好了告别的心理准备,只是比预料中来得要快。《论语·述而》记,“子疾病,子路请祷”。以子路早死孔子一年推算,孔子在72岁时就已生病,且病得很重,以致与孔子有师徒之情朋友之谊的子路急切地要为他祷告。孔子却并不以为然,“有这事吗?如果祈祷真能延长寿命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孔子虽也希望再给他些时间,不要多,只要能多几年的岁月即可。尽管垂垂老矣,也还能加紧学《易》,那样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然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会依靠祈祷来增年加岁。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着“智者乐,仁者寿”双重收获的孔子无法逆转地走向生命的终点。鲁哀公十一年,也就是孔子68岁时,季康子派人迎归孔子。14年的流亡生活,占据了他而立之后超过1/3的岁月。被围困,遇绝粮,孔子“用则行,舍则藏”,并无后悔。即使返鲁后为国老而待问,孔子也一样不抱怨,不自伤。孔子抓紧最后的时间删《诗》,序《书》,著《春秋》,定《礼》《乐》,十翼传《易》。经他整理编订的文化典籍后世奉为“经”,为2000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定海神针。夫子木铎,无有遗憾。

另有《春秋》记:“西狩获死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一个被旁人猎杀的不寻常的猎物,孔子便认定是自己终期的征兆。而一段时间以来这样的命终联想频频闪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以为“斯文在兹”的孔子无奈地连连叹惜:“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不禁洒泪,为世道,非为自己。

《春秋·哀公十六年》记:“夏四月己丑,孔丘卒。”是唱《曳杖歌》后的第七日,孔子死于自己的母国。史籍记载,孔子死后葬于鲁国城北泗上,今曲阜孔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纷纷前来为孔子守墓服丧,三年后“治任别归”。子贡聆听过夫子的《曳杖歌》,独为夫子守墓六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