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回忆创作《四世同堂》: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抗战爆发后,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随即西迁重庆。此时,夫人胡絜青和孩子到北平侍奉老舍年迈的母亲。1942年老人病故,胡絜青又用了一年时间,出生入死地带着孩子们返回老舍身边。

  亲身经历国破家亡,胡絜青把所见和愤慨反复讲给老舍听。几个月后,老舍说:“你九死一生地从北京回来,给我带来了一部从来未写过的大部头。”这时,老舍正处于痛苦的煎熬中。

  首先是艰难的生活环境。老舍虽名声在外,实际上却穷得很。胡絜青在编译馆找了个小差事,每月工资极低;老舍负责抗战宣传,几乎没有收入,只好给报刊写文章挣稿费。他常为是否放弃写作去工作而纠结,思前想后,“宁可受苦,也不愿改行”。同时他家的屋子很小,白天烈日暴晒,晚上群蚊围攻,老舍写作的房间因老鼠多被称为“多鼠斋”。

  其次身体不是很好。贫血、疟疾、痢疾等病症一直折磨着他,乃至只要稍一劳累便头昏,如不马上停止写作,就会由昏而晕。

  再次是杂事多。除了抗战宣传外,老舍要给许多报刊写文章,还有不少是朋友约稿。这些文章大多是硬挤出来的,所以写得并不理想。为了构思和创作《四世同堂》,老舍经过深思熟虑,在林语堂主编的《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磕头了》的文章:“抗战中,我写了许多不像样的东西。所以决心写一部相当大的长篇小说,以赎粗制滥造之罪。朋友们,别再索要小文!让我在病痛的煎熬中写完这个长篇吧!我向肯帮忙的朋友们磕头致谢!”

  排除了上述干扰,老舍自1944年1月开始写作。1946年3月因到美国讲学,暂时停滞。1946年底,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在美国继续写。到1948年6月底,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鸿篇巨制。

  《四世同堂》是老舍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回顾整个过程,他如此形容:“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