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湾云林布袋戏传人黄强华
2018-12-25 13:11:11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12月21日,工作人员在台湾云林的影棚操纵霹雳布袋戏人偶。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布袋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让它走向强盛。”因为这个理想,黄文章改名“黄强华”,开始了自己的布袋戏传承推广事业。那一年,他26岁,刚开始做布袋戏编剧。
生于1955年的黄强华是台湾云林布袋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也是霹雳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公司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制作发行了逾2600小时的霹雳系列布袋戏剧集,成为布袋戏领域佼佼者,不仅将这一原本小众的戏剧艺术推向大众,更让这一古老剧种走进年轻世代心中。
布袋戏属于中华传统偶戏中傀儡戏的一种,起源于17世纪的福建泉州,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后来传入台湾地区,并衍生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艺术形象和表演模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布袋戏在台湾步入全盛时期,全台湾同时存在六七百个剧团演出。
然而,步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多样化的娱乐业迅速发展,而传统布袋戏剧本老旧缺乏新意、表演形式单一无变化,陷入市场萎缩的困境。
从父亲手中接过布袋戏事业的黄强华开始思变,不仅大量使用飞沙走石、爆破特技、电影剪辑效果,更是改变父亲坚持的“布袋戏应符合‘忠孝节义’教化”理念,将父亲剧中“素还真”这一配角独立出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画板,儒释道为基色,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仙侠江湖”。
“当时我们对布袋戏进行了造型、剧情等方面的改革,对此一些老前辈有抵制的声音。”黄强华说,现在流行的在50年后就会变成传统,而只有坚持创新和变革,才能让布袋戏一直流行。
如今,黄强华的霹雳布袋戏在云林拥有3万多平方米的三大摄影棚,大量引进好莱坞电影制作技术,并运用了电脑动画的特技效果及数码音效制作,令布袋戏的影像、声光效果更具震撼力和电影感。
记者走进位于云林县土库镇的霹雳国际大型摄影棚,操偶师、摄像师、布景师、道具师等剧组人员正忙碌着。一尊硕大的无头半人马形雕塑手拿金刚杵,在绿色光影与白色烟雾笼罩下,弥漫着神秘恐怖的气氛。跟随着对白讲述的剧情,一具布袋戏人偶就在操偶师手中上下翻飞跃动。
“我们做文化的传承,一定是要传承给更年轻的世代。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黄强华说,我们的创新除了要维系老戏迷,还要开拓非戏迷和年轻戏迷。清楚了目标,就知道了我们要给他们什么样的内容和养分。
同时是霹雳系列布袋戏总编剧的黄强华被戏迷称为“十车书”,寓意“比学富五车还多五车”。他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融入古书老戏、历史章回名著、传统诸子哲思,以慢镜头语言思考快节奏画面构成,造就强烈而奇丽的视觉风格。
“布袋戏之所以受人喜爱,就是因为它有文化的底蕴和情感,有扑朔迷离、高潮迭起的故事,有细腻的人性刻画,有唯美的造型,有强烈的视觉呈现。”黄强华说。
这些年,霹雳国际更是在原创剧本制作布袋戏基础上,将经营触角扩及电影、平面出版、游戏软件、生活用品、玩具、主题乐园等领域,并频频与包括爱奇艺、优酷等在内的大陆互联网企业合作,在大陆参加了广州、北京、武汉等地的动漫游戏嘉年华及西塘汉服节等线下活动,让霹雳系列布袋戏在大陆收获诸多“粉丝”。
黄强华正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做现场表演的操偶师,并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同大陆的艺术团体合作,在剧院里向观众展示布袋戏之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