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陈鼎和”款紫砂方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宜兴紫砂兴起于明代中期,在此后的500年时间里,一直备受文人的青睐。作为陶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紫砂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又与“诗、书、画、印”巧妙结合,使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的“陈鼎和陶器厂”款紫砂方壶。
  
  这件紫砂方壶(图1),通高11.1厘米,外口沿宽7.9厘米,方口,附圆钮方盖,子母口扣合。溜肩,鼓腹,腹部一面刻山林村舍图,另一面刻“润我喉,伴我读,岩如作”几字。壶身前置壶流,后置曲柄。腹下承四只方形小足,底部钤有“陈鼎和陶器厂”六字篆书印章款。整个壶形古朴典雅,胎体厚重,圆润,所刻图案随性而为,流露着文人高雅的意趣。
  
  宜兴古称“阳羡”,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乾隆时期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宜兴金沙寺僧从制缸瓮者处习得陶艺,并加以改进,始造茗壶。明正德年间,一位名叫供春的书童跟随主人吴颐山读书于金沙寺中,闲暇之时访寺中老僧,学得制茗壶的技艺,后成为宜兴紫砂第一位名家。此后,又出现了欧子明、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鸣远等诸多紫砂制陶名家。从而使宜兴紫砂陶艺不断传承发展,并名扬全国。
  
  清代中后期开始,文人与紫砂艺人的交往更加紧密,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陈鸿寿(1768—1822,号曼生,书法、篆刻名家,曾任江苏溧阳知县)。或因溧阳县与宜兴县毗邻之便利,陈鸿寿与宜兴紫砂艺人们的交往颇深,其设计了大批紫砂壶式,世人称为“曼生壶”“曼生十八式”。在陈曼生等文人的参与、倡导下,逐步将“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等融入紫砂艺术。这样的风格一直影响到民国时期甚至现当代紫砂壶的创作。如本文介绍的这件民国时期的“陈鼎和”款紫砂方壶,壶身有绘画、书法,壶底有篆刻,“润我喉,伴我读”虽仅有六字,却也简明扼要地道出紫砂壶的功用以及与文人亲密的关系,也能从中看到文人的影子。
  
  清末、民国时期,上海、宜兴等地的实业家开设了一批专营紫砂陶器的公司、商店,如1909年《图画日报》第十五号上曾登出《上海著名商场——阳羡宜今斋窑业公司》的介绍,并附有绘图(图2),可窥当时公司规模之一斑。“陈鼎和陶器厂”也是民国时期江苏宜兴一家生产紫砂器的著名公司,创立于民国五年(1916),经理人是陈元明,在上海、宜兴各设分店。该公司紫砂制品见有茗壶、茶杯、暖酒杯、花瓶、笔洗等。当时,紫砂制陶艺人们大多会受雇于各大紫砂商号,紫砂艺人们制造出的茗壶会拿到商号中销售。而在这些紫砂作品上,往往会出现商号与艺人两个款,比如这件紫砂方壶底部有“陈鼎和陶器厂”印章款,腹部又有“岩如作”款,岩如就是当时宜兴的一位紫砂制陶艺人。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