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博物馆走进公众心中

  全面提升博物馆的质量,除了管理制度上的健全、博物馆各项功能的有效运转外,还应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阵地和走入公众心中的文化中心。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民族自信心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以及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实,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底,我国现有博物馆4721座,形成了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然而,我国博物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地方博物馆建设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有的建成博物馆生存状况堪忧;博物馆体系架构尚未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博物馆发展侧重点不明确,区域分布不均与多样化缺失;博物馆藏品保管问题凸显,藏品修护技术相对落后;文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博物馆研究能力不足等。为全面提升博物馆质量,建议: 
  
  完善博物馆体系架构与管理机制,建立博物馆综合评价体系。应健全博物馆法律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公布《博物馆建设标准》《国有博物馆章程范本》,修订《博物馆评估办法》《非国有博物馆章程示范文本》等法律法规,同时完善博物馆定级工作。 
  
  优化博物馆建设布局,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建议大力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博物馆建设,同时发展专题博物馆建设,建成一批具有鲜明主题、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此外,对各级各类博物馆藏品资源和数目进行普查,精确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类型;完善博物馆藏品征集标准,规范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来源渠道,健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藏品信息备案系统,形成博物馆藏品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 
  
  加大藏品保护力度,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一方面实施馆藏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制定文物病害程度和健康状况分析评估标准,重点开展纺织品、书画等易损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大对考古文物和水下文物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提升馆藏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专业设备水平,出台馆藏藏品日常养护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施馆藏藏品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有效保护博物馆藏品的安全。 
  
  多样化博物馆展览活动,活化博物馆及藏品的文化内涵。应健全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国家一级博物馆与省、市、县级博物馆借展、联展、巡展合作机制;加强流动博物馆建设,推动展览陈列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通过引入科技成果,创新博物馆展览展示方式。此外,应深入开发博物馆及藏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促进博物馆及藏品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使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应合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今,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许多博物馆开始推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针对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开发成体系的文创产品,推动博物馆及藏品与社会的融合。 
  
  加大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具有文博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结合文博系统特殊性,建立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文物修护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的博物馆从业人员再培训计划,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推动国内外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机制。 
  
  全面提升博物馆的质量,除了管理制度上的健全、博物馆各项功能的有效运转外,还应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阵地和走入公众心中的文化中心,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来,进而坚定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完善博物馆体系架构与管理机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