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40年游客量增4500倍 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
2018-12-11 10:39: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的连续降雪降温使得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鸣沙山变‘雪山’”的消息引来大批游人一饱眼福。城郊一家农家客栈73岁的老板吴兴科被纷至沓来的游客搅得索性暂时关闭“网络预约”,忙碌了大半年的他想在旅游淡季“稍微歇几天”。
几年前,一辈子务农的吴兴科瞅准敦煌旅游旺季“一床难求”的商机,在自家院里建起两层楼的农家客栈。不料,当年的“副业”现在成了主业,现有的14间客房每年要接待2000多人次的游客,一年能带来十几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
吴兴科说,他的客栈一年四季都有游客,今年游客格外多,家里专门准备两辆小轿车提供接送服务,并把八九亩地的枣树林改为采摘体验园。
吴兴科现在最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多建些客房”。他说,村子里目前已有30家客栈,随着明后年敦格铁路开通和原有铁路改造升级提速后,未来到敦煌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如何做好接待令他“头疼”。
1979年1月,敦煌被中国官方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当地旅游业正式起步。1986年,敦煌被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对于地处内陆、发展空间有限、自然条件限制重重、生态环境脆弱的敦煌来说,文化旅游成为当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40年来,敦煌年接待游客量增加4500倍。”敦煌市旅游局副局长贺雁鸿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据资料记载,敦煌1979年游客为2000人次,到2017年接待游客量逾900万人次,呈现4500倍的增长。尤其2012年以来,每年游客量以百万人次的规模激增,今年有望突破千万人次大关。
在贺雁鸿看来,敦煌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既与近年在全球不断升温的“敦煌热”有关,更与当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城市功能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户外探险、田园观光等旅游内涵的更加丰富,公路、铁路、航空等旅游过程的更加舒适和便捷密不可分。
2018年夏季,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经历了近40年来同期最大的客流冲击。面对旅游旺季汹涌而来的客流,敦煌官方和敦煌研究院近年持续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叠加的冬春季旅游“VIP服务”吸引游客:景点免费或半价、宾馆酒店半价、莫高窟开放洞窟增加至12个等,以解游客参观途中的“千辛万苦”。
随着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在旅游旺季,敦煌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并日趋尖锐。
敦煌市文物局副局长张春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敦煌以文化旅游为首位产业,严格遵循“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的原则,全面保护敦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张春生说,敦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恶劣,每一件事做成都不容易,上自官方下至民间,都对当地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心存敬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敦煌主打“旅游牌”,但所有项目都必须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并在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促使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