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处州府城行春门:阅尽千年沧桑承载丽水记忆

  行春门承载的是丽水人的集体记忆,它仿佛一位老者,在城市化进程中静坐观看。它的身躯或许已日渐老去,但其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记忆与精神,仍然和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心心相通。

  始建于唐,元代定型,滚滚历史长河中,处州府城墙“守望”着丽水的前世今生,承载着太多关于丽水的记忆。

  记者昨日从市文保所了解到,位于市区大洋路与大猷街路口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州府城行春门城墙保护修复工程,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验收组验收。

  阅尽千年沧桑的城中“堡坎”

  历史上,行春门是保护城市、抵御入侵的军事防线,是历经沧桑的城中“堡坎”。

  处州府城墙是丽水历史上主要的防御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到元代才最终定型。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原有府城的一半被拆除,而后进行重新建设,当时设了六处城门:即北处的望京门(丽阳门)、东处的岩泉门(迎春门、虎啸门)、东南处的行春门(厦河门)、南处的南明门(大水门)、西南处的括苍门(小水门)、西北处的通惠门(左渠门),奠定了处州府城墙的基本格局。

  数百年来,处州府城墙历经数次修葺。雍正七年(1729),处州府城墙经历了清代时最大规模的修筑,形成了“计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寸,周一千八百五十丈有奇,炮台四,窝铺八,门楼六”的处州府城墙最终规模。

  位于处州府城东南角的行春门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为重要防御城门,行春门门前围以瓮城,面积为诸门之最,城台上还建有重檐的城楼,颇有气势。

  虽说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但在丽水人的修葺保护下,行春门依旧完整坚固。市文保所所长吴志标介绍,靠近行春门区块,是古处州历史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街区,除古城门、古城墙、古水闸之外,还有老君庙、应星楼等。而城门之外,便是清代同治年间开挖的护城河——大洋河。

  瓯江畔的历史文化风景线

  现如今,行春门已是重生在瓯江畔的一道历史文化风景线。

  抗战时期,饱含城市历史底蕴的古建筑,均遭受了战火不同程度的破坏。2007年,为适应城市发展,丽水对江滨老城区进行综合性改造。文物部门在厦河门老街区一带调查时发现了多处古城墙遗存。在这次调查中最重要的发现,当属行春门瓮城遗迹。

  为佐证行春门瓮城的遗存情况,文物部门对行春门城墙展开了进一步发掘。通过发掘,原埋藏于地下的城墙和瓮城遗迹一一“浮出水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瓮城,与南明门瓮城建造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多方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对行春门瓮城城墙采取原址原地保护的决策。以行春门瓮城保护为前提,新大猷街调整规划北移至处州中学门前;沿江而立的900多米古城墙作整体性保护,形成南明门—行春门沿江古城墙景观带,同时还决定以古城墙为依托,在古城墙的半围合区域内建成文化街区。

  吴志标介绍,在此基础上,由省市两级财政拨款、市文保部门主持的处州府城行春门城墙保护修复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项目总投资2890.6万元,工程旨在对行春门及连接南明门约700米城墙进行整体性保护修缮,并修复行春门城门、城楼及瓮城。工程于2017年6月告竣,历时540天。

  让丽水的记忆与古城墙共存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耸立在大洋河西侧、已修复完毕的行春门,只见由一块块巨大石块砌成的城墙巍然屹立,城墙上还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行春门城门前起到防御作用的瓮城,也在这次修复建设中被复原,瓮城的弧形城墙沿着城门围成了半圆,别具特色。

  家住市区江滨新建小区的叶均芳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在行春门玩耍。“当时,行春门是作为丽水城的出入口使用的。行春门有两个大小城门,有时候太迟了,连小城门都关了,我们只能爬城进出。”

  叶均芳笑着回忆,用大石块搭建起来的行春门有不少缝隙,善于攀爬的小伙伴们时不时会爬上城墙玩耍。“到了夏天,小城门还会透出丝丝凉意,附近的人们都会前去纳凉。”叶均芳说,“如今行春门又回来了,儿时的记忆也越发清晰了。”

  已91岁高龄的叶秋生老人感慨,对于老丽水人来说,行春门不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上面还洒有革命的热血。“1930年3月,红军战士来围攻丽水城防军,第一次并没有成功,大部分红军就退守到青田。为保护大部队安全撤离,留下的9名红军战士坚守阵地誓死抵抗。由于人数悬殊,最后8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了,只有一名战士幸存。”叶秋生老人回忆。

  看到熟悉的行春门被复原,叶秋生很高兴:“今后去散步,我要和儿孙们讲讲这些发生在行春门的故事。”

  沧海桑田,千年变迁,古城墙无言地诉说着丽水故事。未来,早已与处州大地血脉相连的行春门将继续承载关于丽水的记忆,并一直“守望”丽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