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考古发现5000年前“彩陶之路”
2018-11-30 10:40:58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历经10余年6次勘探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县城南约2.5公里处,发现了约5000年前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记者日前登上这个被岷江环绕、名叫营盘山遗址的二级台地,但见地势开阔、土质肥沃、草木繁茂。局部遗址上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各型房屋基址20座、灰坑120余个,窑址3座及灶坑12座,还发现一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根据碳14年代测试数据,营盘山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5300—4600年。
遗址已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其中代表性的文物和局部复原场景展呈现在茂县羌族博物馆里。记者在陈列室看到,陶器中最为精美的是彩陶,经复原后可辨的器形主要有瓶、罐、盆、钵等平底器,纹饰均为黑彩绘制,图案题材有草卉纹、线条纹、变体鸟纹、弧边三角纹、蛙纹等。
根据文物出版社近期正式出版的《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报告,这些彩陶中的一部分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测试分析,其化学成分更接近黄土高原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腹地出土彩陶器物的化学成分,说明这些彩陶非本地烧制,加上器型和纹饰风格,均具有明显的甘青仰韶晚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
结合古气候变化情况分析,专家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部分先民,为了寻找更加温润宜居的环境,带上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具,特别是有高度文化认同的彩陶成品及其原料、技术,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一路南下,顺着崇山峻岭间的岷江河谷向西南迁徙,直到把营盘山变成了岷江流域文化走廊的中转站。
堪为佐证的是,经过对遗址中部分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鉴定,发现其中的一些人类头颅,具有典型的古代西北人群特征,与四川本土先民有着明显的区别,还有两个成年牙齿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其食谱分别以幼时吃鱼、吃粟为主;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有粟、黍等,以粟、黍为主要作物应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形态。
考古报告表明,在营盘山遗址周围,还分布着波西、沙乌都等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群。
营盘山考古现场负责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剑介绍说,这一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已被考古界命名为“营盘山文化”。其中最有意思的发现是,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到四川省茂县,从远古就存在一条堪称“彩陶之路”的人口迁徙通道。
专家认为,这条“彩陶之路”是上古西北、西南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源头之一。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彩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统一的源头,因为随着同一或相似题材的纹饰传播,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认同、精神信仰也在传播中生成集聚。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