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烙画艺人铁火绘丹青 三十余载传承中创新
2018-11-28 14:11: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每天清晨,家住甘肃兰州的民间艺人姜中便伏在案边潜心烙画,“金陵十二钗”经过他烙笔的润色,人物变得生动形象,深浅不一的褐色中透着古朴的韵味。
烙画又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图为以烙画形式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徐雪摄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姜中今年57岁,作为姜家第三代烙画传人,他至今已坚持了30余年。在儿时的记忆中,爷爷用煤油灯烧铁钉烙画的情景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也正是受此影响,姜中对烙画的感情尤为深厚。
姜中近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烙画以前多在木质材料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烙画多见于宣纸、丝绢等材质。

图为正在创作中的烙画作品。徐雪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烙画的工具也在“更新换代”,从炭火烤烧铁具到电烙铁,作画的方式变得更为省时省力,但工艺的难度与水平并没有降低,反而更考验艺人的能力与耐力。
制作烙画首先要静得下心来,一幅小画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雕琢。已熟练掌握技法的姜中,在创作中可以灵活把握火候、力度,在纸上烫出浓淡相宜的图案,他还创新融入镂刻工艺丰富艺术创作。
姜中创新的烙镂画技艺,多应用于在宣纸上临摹古典长卷,同时宣纸的材质也考验着艺人对烙铁头温度和行笔力度的把控,而且画面讲究对人物景观细致入微的刻画,《维摩演教图》《永乐宫壁画图》便是姜中的代表作品。

姜中创新的烙镂画技艺,多应用于在宣纸上临摹古典长卷。徐雪摄
此外,姜中还以烙画的形式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军从陇原走过》《龙腾盛世》等作品,烫烙线条细腻流畅,画面古朴典雅,曾多次在国内获奖,广受好评。
“铁笔飞舞留秋意,烙印飘逸注春风。”一句道出了姜中对烙画的感情,他认为烙画技艺和其它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一样都是民族的符号与基因,所以要守住这份传统并传承下去,接下来,他计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以烙画的形式逐一展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