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出土西汉印钞机 半两石钱范上见浇铸痕迹

  在成都博物馆的《双城记》展览上,一走进展厅,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岩石,上面整齐划一的铜钱模样的凹槽清晰可见。原来,这是西汉半两石钱范,汉代铸币的模具,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印钞机或铸币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威宁、鲁甸、宣威等县,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出土于宜宾的钱范,就是其联系成都平原和云贵地区的商贸往来的最好证明。
  
提高铸钱的效率

提高铸钱的效率
  
  西汉半两石钱范出土于高县文江镇水红村,范石呈赭色,砂岩质。钱范母长25cm,宽8.5cm,厚5cm。正面有钱范4排,每排7枚,共28枚,其中3枚有残缺。每枚钱范直径均为2.7cm,钱文为阴文小篆“半两”。有趣的是,每4个钱像冰糖葫芦一样,连通形成一道铸槽,上有铸口。断面颜色由深到浅,层次清楚,范面磨损较重,可见浇铸过若干次。
  
  我们现在常用的“模范”一词,最初指古代铸造铜器和铁器时所使用的主要造型工具。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讲“埏植作器,必模范为形”,才能铸作器物。
  
  
  
  和范长相还不太一样:模中的钱文阳文正书,为翻制范的工具,多用铜或石制;范的钱文阴文反书,范面有沟漕,以便灌注金属熔液,多用铜、铁、土或滑石制成。范铸钱币工艺始自商周,盛于南朝,是中国古代铸币的主要方法之一。早期钱范的钱模直接刻划在石、铜质的范材上,也有用陶质刻划的。其铸造方法为在石范上分别刻出钱币的正背形状,在范的一端刻出总流道,然后支流道呈伞形注入钱币,支流道仅连接一枚就可以在支流道下串连三枚相同的钱币。
  
  西汉时期制造青铜钱币普遍采用的是范铸技术。铸钱必须先制作带有钱币型腔的钱范,再将熔化的青铜注入钱范之中,待冷却后取出铸就的钱币毛坯,加工而成。因此钱币的生产数量和效率,以及钱币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钱范的制造技术水平决定。而范铸技术的改进,也大大提高了铸造钱币效率。
  
  货币发展繁荣期
  
  汉代建立之初,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史记》上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癝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到了西汉末年,垦田面积达八百二十七万多顷,人口大约五千九百余万,比战国时期增加两倍以上。秦汉虽然都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商业仍很繁荣,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货币发展史进入第一个繁荣期。约从战国中期开始,货币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统一态势,最终秦始皇以秦国的半两钱统一了天下货币,我国货币历史进入了半两钱制的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前期。汉武帝废除半两钱,行五铢钱,开创了五铢钱制的时期,直到唐初铸行开元通宝以前,五铢钱一直是主要的货币形式。
  
  我国是最早实行金属铸币的国家之一。据考古资料证实,至迟在春秋中晚期已开始正式铸造钱币,先秦时已有范铸,采用“分流直铸”法,故钱多为上下铸口。秦末以后,改用“直流分铸”工艺,铜范、石范兼用。至汉武帝钟官铸钱,为求钱型统一,铸钱由“祖范、母范、子范”逐次翻铸。尤其是叠铸法,西汉初已使用,直至东汉晚期依旧盛行。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