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国家博物馆从灰烬里重建 中国技术助力文物“重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体验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造三维互动参观体验
  
  巴西当地时间9月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90%的文物在大火中被焚毁。博物馆仅有包括陨石、矿石和部分陶艺收藏等10%的馆藏得以幸存。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腾讯与巴西国家博物馆达成合作,双方将通过腾讯QQ浏览器“识你所见”和腾讯“博物官”的文物识别功能,共同搜集存世的影像资料,打造一座数字巴西国家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将如何复原宝贵文物?如何运用数字技术、电脑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依托现代化管理,构筑博物馆数字化系统?
  
  文物在数字化世界“重生”
  
  大火之后,巴西国家博物馆超过2000万件藏品化为灰烬,其中损失的重要藏品包括:有11500年历史的南美人骨化石“卢西亚”;1800件前哥伦布时代安第斯区域的织物与陶器;大量古生物化石,如有3.9亿年历史的腕足类化石、1.1亿年历史的乌龟化石等。巴西人类学家戈麦斯说:“巴西仅有500年历史,这座博物馆见证了其中的200年,而现在我们将永远失去它。”
  
  巴西国家博物馆如何从灰烬里重建?
  
  “腾讯将和我们共同面向中巴两国用户发起数字化资料征集活动,根据所得资料重新数字化还原部分文物。希望曾到过巴西国家博物馆的中国游客,将手机、相机、电脑里记录的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照片、视频上传到腾讯平台上。里约热内卢州联邦大学的学生们也在号召巴西人民将参观时拍下的藏品照片、视频发送到官方邮箱。”巴西驻华大使馆文化产业处主管马塞洛·阿泽维多表示,“这场大火才过去两个月,中巴已进入快速合作阶段,在两国之间架起独特的文化桥梁。”
  
  “12月15日我们将发起中国网民的数字化资料征集活动,预计2019年1月15日进行成果展示。比如,某个文物的一角缺失了,如何重建它更为精准?我们将收集用户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通过3D技术,把这些不同角度的照片数据测量出来,提供给博物馆,通过这样的复原达到文物在数字化世界的‘重生’”。腾讯“识你所见”团队高级产品总监刘凌表示。
  
  据巴西国家博物馆方面称,该馆镇馆之宝“卢西亚”的头骨化石碎片已被找到,其中80%的碎片已得到确认,下一步博物馆将对头骨化石进行修复、重组。“我们的总体修复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保证幸存展品的安全,把它们搬运出来,然后清空博物馆,同时做好幸存展品的数字化录入工作。第二步,进行博物馆所在宫殿的重建。第三步,在主宫殿重建之后建立更多展厅,希望在3年内重新开放巴西国家博物馆部分展馆。”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科尔纳表示。
  
  搭建数字博物馆
  
  腾讯移动浏览产品副总裁叶骏表示:“我们将基于巴西国家博物馆现存的数字内容,通过‘识你所见’‘博物官’等平台,搭建一座数字巴西国家博物馆。用户在网络上通过移动终端,扫描识别文物图片,就可以获得文物相应的数字和影像资料。”
  
  “识你所见”可以识别名人、名画等多个领域的物体,识别率达到90%。“博物官”是“识你所见”小程序矩阵中的环节,可以向用户提供文物的数字信息,如多角度高清图片、3D模型、VR全景等。此外,“博物官”也可提供包括场馆地图、扫描识别、展览导览、智能互动语音等在内的多项服务,通过AI技术打造互动观展体验。
  
  刘凌介绍,目前QQ浏览器已经覆盖全球130家博物馆。浏览器在文博领域有四大功能——语音导览、智能识别、三维互动、AI互动。“我们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造了全新的参观体验,展厅里游客可通过语音导览和图像识别来参与互动。另外,我们让用户和3D文物进行AI互动,并将这种互动拆解成小游戏。比如,古代套马的绳索,中间的马和旁边的马绳索方式不一样,我们通过AI互动方式告诉用户其中的区别。”刘凌说。
  
  数字化不应喧宾夺主
  
  大火给巴西国家博物馆带来了巨大损失,200年馆藏几乎付之一炬。如果博物馆提前做好数字化功课,损失或许会减少很多,至少能保留珍贵文物的影像资料,避免灾难带来的猝不及防和束手无策,也可为灾难后的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就目前的技术来看,完全复原古老文物并非易事。“数字博物馆展示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何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推广博物馆文化,并使观众理解文化的魅力仍是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数字博物馆用户体验并不好。比如,有些网页页面比较单一,有些页面在浏览时会产生卡顿,有些仅停留在藏品的外观展示上。
  
  如果展品不和相应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就无法让观众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部分数字展示目前仅停留在炫目的外形观赏上,未能演绎出文物内在的价值,展品背后的文化功课还需做足。”该业内人士表示。
  
  另外,数字化不应喧宾夺主,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技术,就会把博物馆变成科技馆、网站和网吧,而脱离了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属性。部分观众认为,再清晰的网络图片、再优质的VR体验,也无法替代亲自走进博物馆所带来的真实体验与情感触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博物馆要想达到理想状态,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