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看运河”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古风今韵文脉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拱宸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绍兴八字桥 
  
  运河之水,迢迢千里。流到慈城招宝山下,大运河就此结束了陆路行程,奔腾向海而去。11月22日,本网联合省文物局推出的“风华绝代看运河”系列报道,走完慈城这一站,也圆满结束了大运河浙江段的人文寻访之旅。 
  
  数月来,本网派出30余位年轻记者,自北向南,从浙江的北大门——运河进入浙江的标志性建筑嘉兴长虹桥始发,顺河而下,足迹遍及杭嘉湖绍甬五市,追寻这段伟大河流的浙江故事。 
  
  截至今天,报道共刊发20篇稿件,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全景式呈现运河浙江段的古风今韵。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报道的总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点赞数超过5000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热议。 
  
  青春与青春对话 
  
  江流竞涌,书写一行行大地史诗。这是一次青春与青春的对话。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它贯通了中华文明腹心地带和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串联起七大古都,连接起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堪称中华文明的又一条“母亲河”。 
  
  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宝贵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大运河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大运河(浙江)文化带规划建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积极谋划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如何让更多群众了解、熟悉、热爱运河文化?今年9月,浙江日报携手省文物局启动“风华绝代看运河——行走运河溯文脉”系列报道。 
  
  让青春对话青春,让好奇生长故事。30余位年轻的记者带着好奇的目光,紧握的纸笔,飞行器下的镜头,走进新时代的大运河,探寻这条伟大河流流淌着的新青春故事。 
  
  时代与时代对话 
  
  千年不息,历史注脚照亮未来方向。这是一次时代与时代的对话。 
  
  如汩汩流淌的大动脉,大运河沟通着南北,联结着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传统和现代文明。在浙江这段683公里的遗产河道上,99项遗产构成恰是最好的历史注脚。 
  
  嘉兴长虹桥——乾隆皇帝曾六度南巡经过此桥,挂着龙幡的巨船穿桥而过,两岸人山人海,茶棚、小吃摊、戏班演出、戏耍斗闹……好似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 
  
  湖州含山塔——始于宋代,细塔耸立山巅。塔如航标,指引当地的湖笔业、蚕丝业从此处启程,溯运河而上,流蔓向全国以及海外辐射;塔亦如家灯,但凡经过此地的浙江船民看到塔便觉得是到家了。数百年来,伏脉如一。 
  
  杭州塘栖镇——官塘运河扩宽后,塘栖由最初的渔村成长为繁华的集镇。在这里生活的民间学者丰国需告诉我们,水上人家有自己的里程计算方式,“五九”水路即45里,是摇橹船的一日行程。船家停顿处,客集货聚,市镇便兴盛起来。 
  
  …… 
  
  站在宁波三江口,我们眺望时代的新方位。当姚江、奉化江合成甬江奔流向东,三江口,便成为中国大运河实现“河海联运”的黄金枢纽——在大运河的末端,它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名,将中国与世界相连。 
  
  让过去告诉未来,让今天生长明天。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年轻的记者们一次次走进遗址深处,跟随文保工作者的寻访,倾听沿岸居民的心声,看见过去,看见保护,看见传承,看见利用,看见时代正在启迪时代。 
  
  传承与传承对话 
  
  江流排闼,溅起无数智慧、勇气、决心,还有温情。循着历史足迹的青年记者用镜头和笔记录下运河守护者的故事,这是一次传承与传承的对话。 
  
  在嘉兴落帆亭边,七旬老人黄振宇向记者讲述自己与运河的一生情缘。对话中,我们对大运河的理解,是“活化”。 
  
  在杭州拱宸桥畔,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斌娓娓道来大运河背后的历史。对话中,我们对大运河的理解,是“情怀”。 
  
  在绍兴鉴湖旁,记者的采访本里,记录下67岁船夫吴叶根讲述身边运河的变迁。对话中,我们对大运河的理解,是“传承”。 
  
  在海宁长安闸前,记者深切感受到,大运河之“大”,更在于沿岸居民无数个具体而细微的运河记忆与运河情怀。对话中,我们对大运河的理解,是“人”。 
  
  在嘉兴三塔下,记者遇到退伍军人陈钰麒,十年来他凭一己之力用文字记录下运河的点滴发展。对话中,我们对大运河的理解,是“力量”。 
  
  在绍兴八字桥街区里,退休教师徐建海告诉记者,来来往往的游客多了,住在运河边的他也成了“义务讲解员”。对话中,我们对大运河的理解,是“热爱”。 
  
  …… 
  
  让挚爱告诉理解,让对话生长传承。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运河文化。流淌数千年的中国大运河,养育了两岸世代百姓的生活,那些氤氲其中的情怀、力量、热爱,恰如这条伟大河流里的朵朵浪花,不舍昼夜,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