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的青入青出

       龙泉窑从明代日渐颓废,烧制青瓷已经无法与宋代龙泉青瓷同日而语。清代,龙泉地区一些窑口还在小规模地烧制龙泉青瓷,这时景德镇瓷器崛起,龙泉青瓷已经随着时代审美的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工艺,甚至弃青瓷改烧青花。龙泉青瓷的没落在于其青釉的没落,如玉般的青釉消失了,龙泉青瓷的魂也就散了。
  
  清代龙泉窑纪年瓷存世数量也较为丰富,故宫博物院收藏了6件带有清代年款的龙泉青瓷,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顺治八年(1651年)盘。尤其在晚清时期。许多博物馆都收藏有道光、同治、光绪时期的该类瓷器。但是此时龙泉窑已经不是之前意义上的龙泉窑了,完全成为当地的一个小窑口。当年陈万里先生去龙泉考察窑址时,曾参观了生产日用瓷和仿古瓷的窑场,一位姓廖的窑匠对他说:“清朝没有青瓷,因为这种上釉的方法不晓得。”所谓的“上釉的方法”,自然是指乳浊釉的配制、施挂方法。这表明,民国人是不把清代龙泉孙坑等地生产的刻花粗瓷作为龙泉青瓷看待。据考古资料显示,清代龙泉窑窑业中心可能已经转移到孙坑和竹口附近,初烧于清乾隆时期,生产规模已大大缩小。1984年版《浙江省龙泉县地名志》“孙坑”条:“清乾隆至民国范姓曾在此烧制青瓷销售全国各地。” 民国初年改烧青花。

来源于浙江文物局官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龙泉窑青瓷刻花大瓶
  
  在清代,龙泉窑仍具一定规模,其产品数量仍十分可观的,并且产品以陈设器型为主,这些产品多流散于民间,很少见于墓葬。从产品质量上看,清前期时期与明代晚期并无差别。清中期曾有一个“回光返照”的过程,品质大可与明中期媲美。因此,以往某些被认为是明代器物,很可能是该时期产物。在清代龙泉窑青瓷中,有一类晚清时期的产品,在建国前被古董商称为“乍浦龙泉”,认为是浙江平湖乍浦附近仿制龙泉的产品,其特征与明代龙泉窑产品十分相似,但胎骨厚重,胎色灰白;釉色青绿,淡薄而透明,常泛灰或泛黄,浮光较强,除炉类器物外,器身多有纹饰,常见纹饰为花鸟鱼虫、八卦、云龙等,以刻花为主纹饰繁缛,几乎遍布器身;瓶类器形大多上大下小,头重脚轻,其中凤尾瓶多分二段,在肩部衔接,器物圈足还算规整,但有粗重之感,足底无釉,足内底也多数无釉,用垫饼垫烧,瓶、罐类器物立面能见足部露胎,胎色酱红,为烧前着色,与传统“朱砂底”有别;器形高大笨拙,多为陈设器皿,其中炉、罐类坯体较薄,制作还算精巧,器形相对协调。观察其品种种类、制作工艺、烧造方法及整体感觉与明代龙泉窑一脉相承。其实“乍浦龙泉”是清代孙坑地区的产品,由于清后期龙泉窑规模和质量急剧下降,所以看上去质量上较前代产品逊色许多,被误认为仿龙泉,即“乍浦龙泉”。
  
  清末民国初年,青瓷被青花替代。据学者调查获知,《龙泉市政协文史资料》第12期及《龙泉县民国新志稿》(抄本)卷十六物产部记载,民国时龙泉窑场虽多,但均烧青花,亦表明民国时期龙泉窑场已经不专门生产青瓷。
  
  景德镇仿龙泉
  
  自宋以来,龙泉青瓷一直是主流的瓷器品种,也是上乘工艺的代表。据学者杨后礼初步推断景德镇仿龙泉青瓷起始年代为元代。景德镇作为后起之秀,出于商业活动中的市场需求,或对外贸易中的订货、朝廷赏赐、交换等原因,从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加以仿制,力求争得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这也合乎情理。
  
  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中的黄金时代,也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鼎盛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把制瓷技术推到一个空前未有的新高,仿制的青釉器,以雍正、乾隆两个时期为最多,根据各名窑原器的标准造型与釉色尽量仿造。
  
  《景德镇陶瓷史稿》载“景德镇的秘色,至明清仍在仿,在明代景德镇御器中,仍多秘色。”《饮流斋说瓷》“说窑”第二载:“哥瓷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业……以米色显绿二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历千年而莹润如新,元末明初暨清,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逮宋制之精矣。” 《陶雅》:“雍正仿龙泉,皆无纹,制佳而款精,后起者胜,岂不然欲。”
  
  此外,现在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还是在元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仿烧龙泉青瓷,至明代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仿品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仍无法与宋代龙泉的精品相较。
  
  民国仿宋龙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三件青瓷凤耳瓶,器身修长,腹部呈直筒形,口为较深的盘状,造型与南宋龙泉窑的同类器物有明显的区别,他们被定为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此类器物在国内则被定为南宋龙泉窑的产品。其中一件外底釉下有压印的“元祐年制”篆体方形印章款,另两件在相同部位有压印的“淳熙年制”篆体方形印章款。“元祐”为北宋年号,此时龙泉窑根本没有凤耳瓶,更不会有粉青釉,而压印的篆体年号印章款,最早也仅见于清代景德镇窑的茶叶末釉等少数几个品种上,所以窑工在三件凤耳瓶上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做法,反倒让我们了解民国龙泉仿制的真相。民国龙泉烧制的部分乳浊釉青瓷,造型质朴,工艺拟古,无款者最易鱼目混珠。
  

  龙泉窑的复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容瓶 荣获浙江省第三届青瓷传承与创新设计银奖、博艺杯金奖,现已被浙江旅游博物馆收藏。
  
  1944年,八都瓷业改进研讨会成立,便开始对瓷器进行大力改良,使得龙泉青瓷的质量变得稳定并有很大提高。当时也开始对宋代龙泉青瓷的制瓷技术开始了大量研究,在经过多次的试验失败之后,终取得了成功。
  
  1957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的指示。自此,龙泉青瓷的复兴与发展之路开始了艰难的前行。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人民大会堂的用瓷便由龙泉瓷厂提供。改革开放之后,历史制瓷工艺得到复兴,人们并对龙泉青瓷加以创新,制作出一批又一批受大家欢迎的龙泉青瓷。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便有龙泉青瓷的烧造技术。在新时代的龙泉青瓷,集古代青瓷的意韵与现代技术、创意于一体,品质上佳。起落千年的龙泉青瓷找回灵魂,再一次续写青瓷新的辉煌。青青入骨,如冰似玉。
  
  参考文献:
  
  1、《龙泉纵笔》李刚 东方博物 2004年01期
  
  2、《龙泉窑下限年代考》钟琦 收藏界  2006年06期
  
  3、《龙泉青瓷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研究》 张旭,张婧婧 陶瓷研究  2018年1月 第33卷 第123期
  

  4、《明代景德镇仿龙泉青瓷与龙泉青瓷对比研究》  吴艳芳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年



责任编辑:朝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