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区打造文旅集群新思路 破解文物“保护难”

  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如潮好评,也让更多海内外观众把目光投向昆明。
  
  但很多人不知道,西南联大留给昆明的除了精神财富,还有一批珍贵的名人旧居。其中,在北市区林立的高楼中,散落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闻一多、朱自清旧居,严济慈、蔡希陶旧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等一批抗战文化遗存。
  
  多年来,这些珍贵文物悄无声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权问题:有的产权属于私人,有的属于企业,政府只能保护,难以保证对公众开放。而这样的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一直困扰着文物界。
  
  近期,记者获悉,盘龙区在多年的探索中,提出了“昆明抗战文化暨西南联大文化名人博物馆集群”的新思路并已着手实施:政府以大型纪念馆为核心,多数小型场馆以“公助民办”为主,让一大批文物重焕生机,打造文化旅游新模式,为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现状很多文物产权在民间
  
  位于五华区水晶宫小梅园3号、红花巷4号的朱德旧居,向社会开放以来,赢得广泛好评,但在昆明,有这样“待遇”的名人旧居并不多。
  
  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昆明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5项,其中相当部分散落在县(区)以下的农村地区或广袤的乡野间。由于历史原因,产权和使用权有的属于国有,有的属于私人、企业。
  
  昆明市政府今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修缮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闻一多朱自清旧居为代表的名人故(旧)居。方案中提到的两处旧居,都在龙泉古镇范围内。这里作为昆明抗战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存在大量有待维修保护的古建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多年来,保护开发工作一直进展不明显。
  
  按照现行模式,很多文物修缮是借助城中村改造的时候进行,这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看来,是个办法,却不是好办法。“将文物修缮完全寄托于社会投资人,由此造成了文物修缮进度缓慢,文物处境堪忧。面对这种状况,单依靠文化部门略显力量薄弱。”盘龙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田凡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西南联大名人和抗战文化遗存”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很多年来并未发挥它的效用。
  
  昆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联大是闪光点。西南联大留给昆明的印记,除了精神财富,还有不少的名人旧居。历史上,只有几平方公里的龙泉镇曾居住过包括傅斯年、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梁思成、林徽因、顾颉刚、陈寅恪、王力等在内的文化大家。但80年后的今天,多数昆明市民对这些概念很模糊。
  
  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
  
  文物怎么保护?品牌怎么打造?历史文化的闪光点怎么重焕生机?盘龙区相关部门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博物馆集群”的新思路:政府主导闻一多纪念馆、昆明抗战文化名人纪念馆、梁思成林徽因纪念馆等重要馆设的建设,配合社会力量,即“公助民办”的特色博物馆,利用文物保护利用推进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并已开始实施。
  
  “通过西南联大博物馆聚群建设,来保护、弘扬西南联大名人文化及昆明抗战主题文化,是盘龙区义不容辞的责任。”盘龙区委副书记、区长梁崑告诉记者,盘龙区出台了《关于实施盘龙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意见》,其中提出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自筹的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体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和制度。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宝云片区中心区域、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闻一多公园。闻一多、朱自清旧居就在公园内,占地370平方米。细细端详这处市级文物,并没有想象中的单调。这是因为公园结合旧居,以红烛亭、闻一多诗墙等历史文化元素命名园林建筑,还结合周边居民的服务需求建成了健身步道,融文化旅游、休闲游憩为一体。
  
  这座公园,已经依稀勾勒出博物馆集群未来的面貌。
  
  “依托历史文物建筑,建立专题纪念馆和小型博物馆,既能够清晰地勾画出某一历史专题的差异性的发展,也能够巧妙避开‘千馆一面’。”田凡说,博物馆集群网络中,政府管理将“抓大放小”,除大型纪念馆外,多数小型场馆以“公助民办”为主,这也将大幅降低政府对博物馆运营的人员、经费投入。国有博物馆、由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公助民办博物馆、村民集体自持文物历史建筑全部包含其中,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博物馆群。
  
  就像闻一多公园兼具城市绿化公园的功能一样,博物馆集群将呈现出多彩的业态:老昆明记忆、抗战历史、西南联大历史、传统手艺、美术馆、地方陶展示、地方非遗展示、茶文化、文创产品、特色书店、创意集市、民族文化……而这些景象的共同文化景观,蕴含着西南联大历史、抗战文化、云南地方民俗等。
  
  把关民间资金服从整体布局
  
  目前,盘龙区已经把闻一多朱自清旧居、晋氏宅院、龙头街115号传统民居、344号陆子安宅院等15项文物建筑的产权实现了国有化,为博物馆集群奠定了有利实物基础。
  
  收归国有,当然是最简单直接,也是最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方法,但资金无法保障。而民间的资金进入文物保护行列,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文物能不能保护好”,而是“我出资后,能不能赚钱、赚品牌”?
  
  博物馆集群的答案十分明确: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后,龙泉古镇的文化品质提升,环境溢价产生。通俗地讲:只要客流多了,自然就有钱赚、有品牌可塑。
  
  与此同时,公众更关心一个问题:社会资本参与之后,会不会“挂羊头,卖狗肉”?
  
  对此,博物馆集群对此也设立了门槛:公益为主、文化产业为辅。除严格遵循文物法规定之外,还必须符合博物馆集群业态总体布局,展示龙泉古镇西南联大名人文化、抗战文化、地域文化、云南文化旅游形象。对于投资主体,也要求其资金有保障、藏品数量足够,且每年开馆天数不少于300天,举办公益讲堂等文化活动不少于30场等。
  
  这与昆明市文化部门的思路不谋而合。多年来,昆明市文化部门持续对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内的业态进行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开展金融、文博、商贸等有益于文物保护、展现历史风貌的文化、服务产业,同时确保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文物承载力不超载。
  
  肯定入列博物馆集群建设重点项目
  
  好的思路,自然会获得有力的支持。
  
  今年1月,省、市文化部门对博物馆集群规划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肯定了这一工作思路,并将其列为昆明市博物馆集群建设重点项目。
  
  盘龙区副区长成钢介绍,2016年以来,盘龙区共启动了13项文物修缮工程,其中只有两项是政府直接投资修缮,其余均为社会投资或企业代建。目前,盘龙区已经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了多个政府部门为成员的文物安全联席会,及时解决文物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